战争的炮火尚未熄灭,掠夺的利爪已然伸出。乌克兰还未从战火中喘息过来,便被其“盟友”推上了交易的砧板。如今的美国,如同一头饥饿许久的野兽,在血腥与硝烟中舔着嘴角,迫不及待地想吞下这个满是伤痕的国家。当泽连斯基仍在为前线的失利焦头烂额时,恐怕想不到,真正致命的一击竟来自他最信赖的盟友——华盛顿。
据英国媒体3月28日披露,美国在与乌克兰商谈新的矿产协议时,提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条款:不仅要求获得对稀土、锂矿等关键资源的开采权,还试图染指乌克兰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更荒唐的是,美国并未在协议中做出任何安全承诺,不保证继续军事援助,也不承担任何形式的保护责任。西方媒体称,这样的条款在现代国际谈判史上极为罕见,几乎称得上“裸奔式掠夺”。
这样的做法,简直比强盗还要强盗。至少俄罗斯还靠真刀真枪打了三年,才在乌东地区获取部分控制,而美国却企图在没有任何代价的情况下,将乌克兰的资源据为己有。一边是拜登时代铺设的贷款陷阱,一边是特朗普重新上台后的“催债行动”,两届总统分工明确:前者打包上菜,后者动手吃人。这样的贪婪嘴脸,确实令人瞠目结舌。
更令人忧虑的是,美国并不是唯一一头扑上来的饿狼。就在泽连斯基在英国街头接受掌声的同时,背后的“雪中送炭”——一笔22.6亿英镑的贷款,实则是另一个更深陷阱的开端。欧洲列强也在排队摩拳擦掌,准备分食乌克兰这块“肥肉”。乌克兰的国土,从一个战场变成了一场资源盛宴,任由西方列强按图索骥、肆意宰割,而美国,作为这场盛宴的东道主,正毫不掩饰地挥舞着刀叉,直指乌克兰的命脉。
回头来看,特朗普政府自始至终都将乌克兰视作一个可以无限榨取的“廉价资产”。在不久前的美乌白宫会晤中,特朗普直言不讳地指责泽连斯基“高估自身价值”,并以切断援助为要挟,迫使其尽快签署矿产协议。而在3月11日举行的吉达会谈中,即便乌方答应了30天停火的临时方案,美方仍强硬要求将资源协议与停火方案捆绑推进。这种赤裸裸将战争转化为商业谈判的姿态,完全暴露出华盛顿处理对外关系的赤裸功利主义——乌克兰不是盟友,而是一块待宰的肉。
这份贪婪,也让莫斯科意外捡了个“便宜”。当美国忙于与乌克兰讨价还价时,俄罗斯却以相对低调的姿态推进控制区稳固。3月18日,普京与特朗普通话后,后者罕见公开表态称,“应以能源停火为优先”,这意味着美国默认了俄方在乌东资源密集区的控制权。而后,特朗普亲自推动掠夺乌克兰资源,显然是不愿把整个“蛋糕”拱手让人。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暴露了美国战略的内部分裂:既想讨好俄罗斯为和平背书,又舍不得放弃乌克兰资源的利益,如此“脚踏两条船”,最终只会两头空。
拜登与特朗普在处理乌克兰问题上的方式虽然南辕北辙,但目的却出奇一致——为美国霸权服务。拜登打着“民主”与“人权”的旗号,塑造北约东翼堡垒;而特朗普则不再掩饰其赤裸掠夺的本色,干脆将乌克兰资源当作筹码直接交易。一个是披着文明外衣的操盘手,一个是撕下面具的掠夺者,本质上都将乌克兰当成了棋子。
更令人警惕的是,乌克兰并非特朗普菜单上的唯一菜品。无论是近邻墨西哥、加拿大,还是遥远的格陵兰岛,只要资源丰富,都被他视作可供吞食的“目标”。身为房地产出身的总统,特朗普的逻辑极为简单粗暴:土地与资源就是财富,就该抢过来用。只要有利可图,不择手段也在所不惜。
可问题是,靠掠夺外部国家的资源,真的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事实已给出了答案。乌克兰这边,美国尚未获得任何实际收益,反倒在盟友中引发信任危机。欧洲盟国对华盛顿的贪婪行径极为不满,连带对整个西方联盟的稳定性也构成威胁。更糟糕的是,这种丑陋嘴脸早已被全球看在眼里。原本打着“自由灯塔”旗号的美国,如今却因自私霸道而变成一个没人信的“背后捅刀者”。
特朗普所谓的“交易艺术”,说白了就是赤裸的利益交换。他一边从盟友口袋里抢钱,一边用临时的口惠掩饰背后的算计。但这套手法终究会反噬自己。盟友的信任是霸权体系得以维系的根基,而一旦信任崩塌,再多的军火与外交辞令都无济于事。
拜登曾四处兜售“价值观外交”,但特朗普仅仅上台不久,便用一系列现实操作将这种价值体系彻底击穿。他让全世界明白了一件事:做美国的盟友,风险极大;你永远不知道,美国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将你当成“资源包”砍价出卖。
美国对乌克兰的掠夺,不仅将这个本就满目疮痍的国家推向深渊,也让全球看清了一个事实:霸权之下,没有真正的盟友,只有一场又一场零和博弈。而最终随饕餮一同打嗝的,不只是乌克兰的未来,更是美国曾经引以为傲的全球信誉。(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