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决定首访沙特阿拉伯。这一决定虽然在意料之中,但仍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朗普在面对媒体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沙特愿意投资一万亿美元,他才会前往访问。
这种明码标价的行为体现了特朗普的外交哲学:谈钱比谈情说爱更实际。2017年,他首次访问沙特时,要求的投资额是4500亿美元;如今,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多。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外交方式的重新定义。
沙特对此并非无动于衷。特朗普就职后不久,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便表示未来四年将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然而,特朗普显然不满足于此,多次表示如果沙特能再增加几千亿,凑足一万亿,他才会欣然前往。这种“生意出访”的方式在全球资本、能源和军事话题敏感的当下,无疑让沙特处于风口浪尖。
一方面,沙特希望通过这次访问稳住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在中东舆论中保持坚定立场,尤其是在加沙问题上。特朗普竟然提出要将200多万巴勒斯坦人迁出加沙,将其改造成自由贸易区和富人度假村。这种设想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沙特率先表态反对强制迁移,埃及也召集了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开会,集体否定了特朗普的计划。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警告不能将加沙当成某种“项目地”去开发。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立场显得格外清晰而坚定。外交部长王毅曾明确指出,加沙不是棋盘上的棋子,大国若真关心和平,就该推动全面停火。中国不仅在口头上支持和平,还实际参与地区和平机制的建设。2023年,北京促成了沙特与伊朗的和解,打破了中东多年的对立格局,提升了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战略地位。
相比之下,特朗普此次的中东策略更像是“重返旧梦”,只不过换了更高的价码和更强的姿态。他坚持认为外交是一场生意,谁给钱多,就优先合作。这种逻辑或许短期内奏效,但长期来看很难赢得真正的战略信任。
沙特显然不是“人傻钱多”的国家。它通过加大投资稳住与美国的关系,但也避免被完全绑在美国和以色列的战车上。特别是在特朗普施压沙特与以色列建交的背景下,沙特的处境更加尴尬。因此,沙特并未当场答应特朗普的要求,而是将访问时间推迟,并附加条件要求俄乌必须先达成停火。
这种“技术性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用时间换空间,用承诺换主动。沙特更看重的是换来地缘安全与话语权。当然,这一切也不能完全看作中方的“外交失利”。中国与沙特之间的关系远非特朗普的“支票外交”能替代。中方通过实打实的和平斡旋赢得了信任,在中东国家眼中,中国提供的是另一种选择,一种不带附加条件、不搞阵营对抗的合作方式。
特朗普之所以重新锁定沙特,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反应。他知道,美国在中东的传统优势已经开始动摇,而沙特这样的关键节点国家正在变得不那么听话。因此,特朗普急需用一次“交易外交”来重新定义谁才是中东的大哥。但问题在于,这套模式未必还能奏效。2025年的中东已经不是2017年的中东,各国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格局也在悄然演变。沙特想要左右逢源,中国在稳扎稳打,而美国却还在“开空头支票”的老套路里打转。中方在中东推动的是规则与对话,美方追求的是金钱与控制,这两种模式终究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对沙特来说,如何在东西方大国之间保持独立性,不被拉偏站队,或许才是比“该不该答应特朗普的一万亿”更重要的问题。(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