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乌士兵诈降后夺枪被俄军打死,同伴吓得瑟瑟发抖

2025-04-01 10:07:35 来源:新浪

3月29日,一段仅37秒的前线画面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引爆舆论。这段视频拍摄于俄乌前线库尔斯克郊区的战火废墟之上:一小队乌克兰士兵在被俄军压制、形势无望的情况下,举起双手示意投降。其中一人高高举手、缓步走向俄军阵地。然而,在即将接近之时,他突然出手抢夺俄军武器,企图反击。俄军随即开枪还击,一名乌军士兵被当场击毙,另一人瘫倒在弹坑中,双手抱头、浑身颤抖,只能无助地等待命运的裁决。这段被网友命名为“血色三秒”的影像,残酷呈现了这场冲突撕裂信任、防线崩塌的现实。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背景是俄军对库尔斯克方向的大规模反攻。从3月中旬起,俄军已攻占该地区九成以上的据点,大批乌军被包围在残存地带。随着补给线断裂、后援迟滞,乌军陷入极度困境。特朗普虽公开发声呼吁普京“仁慈对待被围士兵”,但俄方坚持要他们缴械投降,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延误与伪装。

处在极端生存压力下,乌军内部裂痕加深。有士兵因前线物资匮乏、后方督战队开枪威胁而感到绝望;也有一部分人,受强烈民族主义情绪驱动,把诈降看作一种“英雄式自爆”,在他们眼中,哪怕化身“地雷”,也要拼掉敌人一条命。这种情绪既悲壮也危险。

在舆论场上,关于这名试图夺枪的乌军士兵,一时间褒贬不一。支持者称他是“用生命指出俄军收降机制破绽的悲情反抗者”,是战火中的“孤勇者”。而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认为他的行为是对战场规则的践踏,让真正想投降求生的人可能再无机会;有人质问:“一人诈降,可能让一百个想活的人被当成陷阱处理。”也有人质疑其战术意义:“用徒手反击持枪战士,这不是战术,是赴死。”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诈降突袭并非孤例。据乌军总参谋部文件披露,自2025年初,军方即尝试推行一种被称为“鼹鼠战术”的行动方针——鼓励小规模士兵伪装成投降者,趁敌不备近身发动破坏。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该策略成功率低于5%,多数士兵甚至在未靠近敌阵时就被击毙。再加上指挥体系混乱、军心涣散,这种战术往往徒增无谓牺牲。

一些心理学家在观察乌军战斗意志时发现一个令人心寒的现实:当后方督战队用枪逼迫你不得后退,当敌方空投传单承诺“俘虏可获三餐温食”,士兵所作的选择,早已不再是战术层面的冷静判断,而是本能与信念的痛苦对撞。在这种环境下,每一次投降、每一声反抗,都带着深层次的撕裂。

这起夺枪事件,不只是一次突发的前线冲突,更是俄乌战场“信任彻底瓦解”的真实写照。俄军方面对类似投降行为已深感戒备,3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更新受降流程,规定所有投降士兵必须脱去外衣、跪地匍匐前进接受搜身,白旗已不再被视为安全通行的象征。乌方则一口咬定投降是“叛国行为”,基辅军事法院在3月中旬判处17名自首士兵10年有期徒刑。当彼此不再相信白旗,当“投降”本身被政治化,战场便成了没有规则的死亡竞技场。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国际层面的虚伪与选择性偏袒。有消息曝光,北约军官虽然参与指挥前线行动,却享有“优先秘密交换”待遇,若被俘可立即转运回国;而对普通乌克兰士兵来说,一旦投降则可能被本国视为叛徒、被敌军当成诱饵。这种不对等的现实,让人不禁质问:是谁将一线士兵当作了可随意丢弃的棋子?

一位战地记者说得好:“画面中那个在弹坑中瑟瑟发抖的年轻人,也许就是所有被这场战争裹挟的人们的缩影。在冲突的边缘,每个人都在赌下一个瞬间自己是否还能活下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道尽了战争的真实残酷。

事件曝光后,俄军收紧了对投降者的甄别措施,乌军则在内部紧急删改作战指导文件,剔除有关“诈降”的相关描述。但库尔斯克的土地仍在不断吞噬生命。3月30日,又有一批乌军士兵在白衬衫上举起投降信号缓缓前行——这一次,他们被要求当场翻出所有裤袋,空空荡荡的布料在阳光下迎风飘扬,仿佛成了一面无声的白旗。

这场战争早已没有纯粹的英雄,也不再有绝对的正义。只有幸存者与数字化的战报,只有被搅入血腥循环中的普通人,和永远也无法重建的信任。那枚用肉身发起的反击,已不是战术选择,而是一个破碎时代中最后的哀号。

“在战争的舞会上,死神才是永远的主角。”这句斯拉夫士兵口中的老话,在今天的库尔斯克战场上,被一次次血的事实验证。

诈降、背叛、绝望与反击,混杂交织在泥泞与硝烟中。当每一双高举的手都有可能藏着锋刃,当每一次伸出的善意都可能被反噬,这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或许不是谁赢谁输,而是人类最后的信任。(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