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地震受影响区域气温较高,预报显示近几天甚至会出现40℃高温。救援人员表示,震区已有登革热疫情,地震后更可能有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暴发。
当地时间3月31日7点15分左右,中国救援队在曼德勒市天空公寓救援点再次搜救出一名幸存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主任医师丁新民曾多次参与国际灾后救援。他指出,地震、海啸一类的灾后救援,特别是在东南亚这类气温偏高地区,需要特别预防肠道传染病。地震后的饮用水易被污染,需防控伤寒、肝炎、霍乱等传染病。地震前人们以小家庭为单位居住,地震后房屋倒塌,灾民集中居住,交叉感染概率大增。环境被污染,居住条件变差,饮食和饮用水都容易被污染,对防疫造成很大挑战。
重庆市蓝天救援队秘书长王英颉表示,当地基础卫生条件和饮用水供给设施较弱,经灾害破坏后修复能力也差,他非常担忧未来一周内疫病可能暴发。他曾参与过缅甸热带气旋洪涝救灾,拥有丰富的国际救援和防疫消杀经验。他认为,在高温下,病菌传播速度快,遇难者遗体腐败也快。防疫涉及范围广,可能达几百万人,因此需要庞大的系统性应对。防疫的资金成本不高,但专业人员、物资和社会动员能力不可或缺。
丁新民还提到,在高温情况下,遗体更容易发生变化,遇到下雨天气会加快对当地饮用水的污染,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及时消杀,并严格保障当地饮用水的安全。条件有限的地区应进行饮用水消毒、过滤,交通条件稍好的地区则应尽量饮用瓶装水。老人、儿童以及伤员是肠道传染病等的易感人群,尤其要做好保护。同时,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也要保护好自己,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居住和饮食过程中做好防护。
王英颉指出,如防疫不到位,红眼病、腹泻、疱疹等皮肤病、呼吸道传染病、疟疾都有可能暴发,而霍乱的破坏力尤其大。两个月后雨季来临,恐面对更严重的传染病挑战。平原地区地表水横流,易被污染,对此,需要从深井打水或更高层级的过滤。
对于前往当地的中国救援人员,王英颉建议最好接种霍乱疫苗,并注意切断传播途径,如不吃外面的食物、保证清洁用水,以降低感染风险。据央视新闻报道,29日前往缅甸的中国救援队全员已在飞机上服用霍乱疫苗。(责任编辑:张小花 TT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