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媒发文盛赞歼-16 中国空军实力获认可。最近,一段关于中国空军训练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一架歼-16战斗机以极低的高度掠过海滩游客头顶,震撼感十足。这段视频不仅在中国国内引发热议,还吸引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军事观察》杂志用“大胆又精确”来形容这次飞行,并罕见地对歼-16大加赞赏。这与以往美媒对中国军事装备的批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空军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让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实力。从歼-20到歼-16,再到传闻中的六代机“歼-36”,每一个型号背后都代表着技术积累和工业体系的全面提升。这次美媒对歼-16表现出浓厚兴趣,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正在形成一支多层次、多用途、全方位覆盖作战需求的现代化空中力量。
歼-16虽然脱胎于苏联时代的苏-27系列,但已经完全摆脱了原始设计思路,成为彻头彻尾“中国制造”的产品。自2014年服役以来,它在解放军空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称为“炸弹卡车”。这个绰号精准概括了它在战场上的定位:载弹量大、航程远、火力强。美媒特别提到其配备的大型雷达和双座设计,认为这是让它具备强大战场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双座布局使得驾驶员和武器操作员可以分工明确,在复杂作战环境下优势明显。大型雷达带来的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也是它能与隐身战斗机抗衡的基础之一。
尽管美媒指出歼-16在面对五代机时稍有劣势,但这并不是它的主要任务。歼-16借鉴了不少五代机的研发成果,如更先进的数据链、高效能发动机以及智能化软件系统等。这种技术迭代模式在航空工业领域非常常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还能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除了平台本身,美媒还对PL21远程空对空导弹赞誉不断。这款导弹是目前世界射程最远的一款类似武器,可以实现超视距攻击目标。这种导弹赋予非隐身平台先发制人的能力,尤其在俄乌冲突后,各国对超远程打击能力更加重视,中国显然没有落后一步。PL21更适合挂载在像歼-16这样的平台上,用来补充整体作战体系短板。
生产规模方面,《军事观察》估算到2024年中国可能每年生产100~120架歼-20,同时继续保持歼-16的大批量生产。这表明中国的航空工业产能已经进入稳定、高效阶段。然而,歼-20和歼-16并不存在所谓“高低搭配”。歼-20负责开路先锋,是制空权争夺中的绝对主力;而歼-16则更多担负多用途打击任务,如摧毁敌方地面设施或支援己方部队。两者各司其职,共同构建完整立体防御网格。
尽管近年来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但美国依旧拥有庞大的资源储备和领先科技优势。中国是否已赶超美国,答案显而易见:还差一点。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