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如何理解特朗普的反常操作 不是善意,而是算计!

2025-03-28 10:33:43 来源:头条

在2025年这场充满不确定的全球政治棋局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成为焦点。他不仅言辞猛烈地抨击乌克兰、加拿大、欧盟和日本,甚至还喊出要“占领格陵兰”“控制巴拿马运河”这类听起来近乎荒唐的言论。然而,与其对盟友的剑拔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中国的一种近乎克制的态度。

特朗普不仅极少在公开场合直接攻击中国,甚至还频频释放缓和信号。包括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其可能的就职典礼、对TikTok采取有限度打压、暗示贸易协议“可谈”等等。这种“温和”姿态,与他以往在中美关系上的咄咄逼人形成强烈反差,也引发外界猜测:特朗普变了吗?或者说,他的算盘究竟打在哪里?

如何理解特朗普的反常操作 不是善意,而是算计!

第一任期的“苦果”,让他学会了代价

如果我们回顾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在第二任期对中国的态度有所“转向”。当年他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对华贸易战:大规模加征关税、封杀华为、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连台海、南海、香港等敏感话题也被他当作外交武器频繁挑动。那几年,中美关系迅速滑向建交以来的最低谷。

但结果如何?美国人并未从中受益。特朗普曾自信满满地宣称,“贸易战是好事,很容易打赢”,可现实却狠狠打脸。关税壁垒提高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采购成本,却并未如愿减少对华贸易逆差,更没有阻止中国的科技进步。华为活了下来,还推出了国产高端芯片;在AI领域,中国本土大模型迅速崛起,DeepSeek横空出世,令美方始料未及。

在这一轮交锋中,美国没能换来“决定性胜利”,反而让全球供应链陷入动荡。美国本土的通胀、制造业复苏的缓慢、科技领域的失守,都使特朗普深刻体会到与中国“硬碰硬”的成本。面对新一轮竞选,特朗普显然不愿重蹈覆辙。

马斯克与黄仁勋:两位“生意人”对特朗普的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这一轮对华态度变化的背后,或许还隐藏着科技圈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身影——特斯拉老板马斯克与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

马斯克近年来与中国市场联系愈加紧密,上海工厂撑起了特斯拉全球出货量的半壁江山,他本人也多次公开称赞中国制造的效率和科技进步。这样一位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商业明星”,如果在特朗普耳边低语几句“别把中国逼得太紧”,不能不说对特朗普的态度转变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比马斯克更直接感受到“来自中国压力”的,是黄仁勋。英伟达因中美科技战受到重创,尤其是DeepSeek等中国AI产品的崛起,直接导致英伟达股价大跌、市值蒸发超过6000亿美元。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更是关键生产环节的重要节点。对黄仁勋来说,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意味着英伟达的全球布局可能被彻底打乱。

据悉,2023年12月,黄仁勋与特朗普进行过一次闭门会谈。有分析认为,这场会谈中,黄仁勋可能向特朗普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继续打压中国科技,收获的不一定是美国的胜利,反而可能是自己科技产业的内伤。这种“现实主义”的建议,与特朗普一贯的“交易思维”不谋而合。

软硬之间的算计:“留一手”才是常态

特朗普并非“对华友好”,他的政策逻辑依旧是“美国优先”。只是现在,他比第一任期更清楚,“全面对抗”不一定带来实际收益,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自身存在衰退压力、制造业复兴尚未成型的情况下。他开始懂得:用关税当作谈判筹码、释放“缓和”信号,为自己博得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比一味地打压中国更现实。

这种策略转变,也体现在他目前对TikTok等议题的态度上。虽然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曾试图“封杀”TikTok,但这次他并未上来就“赶尽杀绝”。而是留有余地——打打停停、欲擒故纵。一方面可以赢得美国国内选民中对“遏制中国”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又避免彻底断裂两国之间的经济纽带,留下一定谈判余地。

据《南华早报》援引相关消息称,特朗普有意在今年4月访问中国,谋求达成一份“象征性但体面的贸易协议”。他的真实目的可能不是寻求结构性突破,而是为自己谋求连任提供一个“胜利叙事”:看,我让中国低头了。至于协议内容是否真正有利于中美双方,是否可持续,恐怕不是他关心的重点。

结语:对华“手下留情”不是转性,而是“算盘精”

特朗普的“对华缓和”并不意味着他态度转变,更不是出于什么善意。他只是比以前更精于算计,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要松。该收割选票时用中国当“靶子”,该稳经济时又装出一副“愿谈愿和”的样子。

本质上,这仍然是“美国优先”的一部分。只是从“全面硬刚”变成了“边打边谈”,从“火力全开”转向“精准施压”。这种调整表面看似理性,实则只是策略上的变通。

值得警惕的是,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缓解,两国在技术、地缘、安全领域的博弈仍在继续。指望特朗普真的放下鹰派立场,或真心“修复”中美关系,仍属不切实际的幻想。

毕竟,对他来说,政治始终是交易,而交易讲的是利益,不是感情。(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