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基辅来说是最难接受的现实。乌克兰政府深知,一旦进入谈判,必须在战场上拥有足够筹码才能获得体面地位。而当美方放缓援助、欧洲陷入经济疲态、前线持续受压,乌克兰的谈判力正快速流失。此次俄军无人机集中打击的正是乌克兰为数不多的工业产能、后勤节点和社会稳定支柱。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到苏梅,从克里沃伊罗格到阿赫特尔卡,一栋栋办公楼和企业仓库在火光中化为焦土,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倒退,更是国家谈判资本的崩塌。
美国方面的算盘打得很精。特朗普政府力求以最低代价换取地缘回报,通过“制造压力—引导谈判—控制结局”的策略,将乌克兰战局纳入其更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一方面对俄罗斯释放“谈得下去”的信号,另一方面仍保留“若不妥协就继续加压”的威慑工具,例如向印度洋部署B-2隐身轰炸机、强化对北约东翼的军事支持。既不全面倒向,也不彻底放弃,典型的美式“双手下注”。
这种策略性模糊让乌克兰陷入极度尴尬:西方正在向谈判过渡,俄方正在用导弹推动谈判,而基辅却被迫在炮火与妥协之间摇摆。这场原本打着“保卫自由”旗号的战争,实则早已蜕变为一场地缘豪赌:乌克兰只是筹码,美国是操盘手,俄罗斯是变局制造者,而欧洲只能默默为这场战争的滞后成本买单。
这场“无人机+谈判”的双重战术背后昭示的是战争的新范式:低烈度、长周期、高操控。在全球进入战略重构期后,战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对军队、国家对国家,而是代理人战争、信息战争、武器经济学的复合博弈。无人机战不过是这一变局的前奏,而谈判桌上的权谋角力才是真正的终极较量。
乌克兰如果继续被当成“可交易的棋子”,将失去的不仅是国土,更是民族意志。俄罗斯若借谈判拖延时间、固化战果,也不会停止战略打压。美国若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唯一出发点,其所谓“维护秩序”的承诺将彻底破产。俄乌美谈判若不能摆脱这种三角算计的游戏模式,所谓“和平进程”也将只是一纸空文。
无人机刺破夜空,也刺破了帝国的伪善与虚伪。谈判本该是和平之门,不该成为战略欺诈的工具。真正的结束不靠炸弹,也不靠阴谋,而靠各方放下帝国逻辑,回归和平理性。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乌克兰恐怕还要在炮火与谈判之间痛苦地撕裂下去。(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