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已成为美国焦虑情绪与民族主义叙事的焦点。中国香港富豪李嘉诚在特朗普新政府的压力下,决定将运河港口特许经营权出售给美国私募巨头贝莱德,引发了中国国内舆论的强烈质疑。有人指责李嘉诚“不爱国”并呼吁政府介入阻止交易。
特朗普重新点燃了关于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为自身利益而建的论调,这种言论旨在强调美国应收回运河掌控权。特朗普声称美国在运河事务中遭遇“不公正对待”,却忽略了美国船只通行费与其他国家并无差异的事实。他还散播“中国控制运河港口”的恐慌,以此煽动种族和地缘政治焦虑,并为美国攫取基础设施控制权制造借口。
然而,历史真相显示,巴拿马运河不仅是美国殖民扩张的结果,还在1999年最终回归巴拿马人民手中。这种叙事策略既强化了美国对西半球的霸权愿景,又以经济安全为幌子为其扩张主义野心正名。
从长远来看,巴拿马运河在经济与地缘政治层面的重要性可能已经减弱。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使得这条运河的战略价值持续衰减。尽管李嘉诚的出售案会引起震动,但现实条件也限制了潜在的干预手段。
长江和记将旗下运营的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克里斯托瓦尔和巴尔博亚港口出售给贝莱德财团。这一交易因涉及更大的地缘政治背景而备受关注,香港社会也有声音要求李氏撤回交易。
巴拿马运河的起源与殖民主义、资本掠夺和地缘博弈紧密相关。1880年代,法国工程师斐迪南·德·雷赛布尝试修建运河未果,随后美国登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通过支持巴拿马独立运动,获得了对运河区的控制权。美国主导下的运河工程动用了大量海外劳工,许多工人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甚至丧生。1914年通航后,巴拿马彻底沦为美国的“准殖民地”。
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反殖运动的兴起,巴拿马多次要求收回运河主权。1964年的“护旗运动”促使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最终于1999年将运河完全归还巴拿马。
尽管如此,美国仍将巴拿马运河视为战略资产。中国通过李嘉诚旗下和记港口集团的投资,在巴拿马的经济存在日益扩大,这触动了华盛顿的敏感神经。和记港口在巴拿马的业务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末,获得了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25年运营权,并在2015年获得续约。
尽管中国政府对巴拿马运河事务的影响有限,特朗普仍不断升级所谓“中国渗透”的言论攻势,向巴拿马当局及特许权持有方施压放弃控制权。最终,李嘉诚同意以约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全球港口网络权益(含巴拿马运河港口)出售给贝莱德财团。
巴拿马运河面临结构性瓶颈,战略地位持续衰退。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削弱了其运营能力,导致限行措施实施,全球供应链成本激增。此外,超大型集装箱船无法通行运河,进一步限制了其战略价值。替代性贸易通道的兴起和跨太平洋航线的扩展也在加速巴拿马运河的边缘化。
秘鲁钱凯港的建设是中国重资注入的结果,这座港口专为超大型集装箱船设计,将成为跨越太平洋的枢纽。横贯拉美腹地的东西向运输网络正在规划建设中,这标志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转向。拉美国家将不再依赖美国主导的海运通道,而是直通亚洲的新路线。
巴西央行推动的数字货币Drex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相呼应,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中国与巴西等南美东岸国家间的传统贸易长期依赖巴拿马运河,但秘鲁钱凯港的兴建与东西向陆路运输网的成型将重塑物流版图。
两洋铁路走廊(BORC)计划连接巴西大西洋沿岸与秘鲁太平洋沿岸,提供更快捷、低成本、高运力的新选择。一旦建成,它将绕开巴拿马运河,大幅降低运输成本与时间。这一项目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将强化中国对区域贸易格局的影响力。
拉美与加勒比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也在经历深刻变革。中资机构填补西方金融机构撤离后的空白,投资旅游、交通、采矿、农业及能源领域。多个加勒比国家正积极探索并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这些举措有助于构建绕开美国金融体系的跨境支付系统。
回到问题的核心,这场博弈不仅关乎李嘉诚出售港口经营权引发的连锁反应,更关乎巴拿马运河在全球地缘经济转型中的战略价值变迁。美国试图通过收购巴拿马港口来对抗中国影响力,但这更多是基于帝国怀旧情结而非经济理性。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衰减揭示了单极时代的终结。
对于中国来说,这笔交易可以作为低代价、高影响力的讨价还价工具。中国可以通过间接压力推迟交易落地或设置障碍,增加美国买家的成本。在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谈判中,相关港口的出售可以成为换取其他领域让步的筹码。(责任编辑:张小花 TT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