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国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在华运营的德国公司预计,未来五年,他们的中国竞争对手将成为其行业的创新引领者。中国赶超德国的速度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批评者指出,德国汽车制造商缺乏创新、向电动汽车转型缓慢,没有预见到来自上汽集团和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这些问题导致数万人面临失业,国内工厂面临关闭的危险。
以大众汽车为例,该集团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在过去两年中却出现了萎缩。大众3月1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财年,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约为900万辆,较2023财年下降了3.5%,净利润仅为约124亿欧元,较上财年暴跌30.6%。去年圣诞节前,大众汽车就重组计划与工会达成协议,将在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3.5万人,并削减德国工厂的产能。
除了汽车产业,德国化工、工程等行业同样承压明显。例如,中国化工巨头近年来大幅增加了产量,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导致全球供应过剩,压低了巴斯夫等德国生产商的利润率。根据德国商报研究所的数据,在截至2023年的十年间,中国化学品出口份额增长了60%,而德国的份额则下降超过14%。
以精密和高质量著称的德国机械工程行业也面临着来自中国对手的激烈竞争。德国工业机械出口的市场份额在2013年至2023年期间略有下降,跌至15.2%,但中国的份额增长了50%以上,从14.3%升至22.1%。
“德国之声”报道还将德企竞争力下滑归咎于中国产业补贴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认为这使得中国制造商能够以西方公司难以匹敌的规模和成本进行生产。有人还强调,有必要提高对“获得大量补贴的中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包括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曾强调,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主要是引导性的,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始终坚持公平、透明、非歧视原则,只要在华经营的企业都可以平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