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何让马斯克理解这些支出的意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展示所谓的“对华作战计划”,因为这类高度敏感的作战计划显然比普通项目更具说服力。一般的预算项目很难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而“O计划”则能够清晰地表明,这些支出是如何服务于美国需求的。问题在于,这种操作存在一个关键的“程度”争议。赫格塞思或许认为,他只是透露了计划中的“部分内容”,比如涉及预算分配的部分,并不构成真正的泄密。但五角大楼的专业官员深知,“O计划”中没有任何片段可以被视为“可分享”的内容,所有细节都属于绝密范畴。
正因如此,为了阻止信息外泄,这些专业官员选择通过媒体关系曝光,从而引发了这场风波。也正因如此,在《纽约时报》捅出这份消息后,五角大楼内部随即展开了调查,甚至准备通过测谎仪测试来揪出“内鬼”。五角大楼的行动实际上证实了《纽约时报》报道的真实性。如果仅仅是一场“假新闻”,五角大楼完全可以轻描淡写地予以否认,而无需大动干戈进行内部调查。然而,他们却选择了最严厉的方式——动用测谎仪、追查泄密源头,甚至警告所有员工不要与媒体接触。这种反应强烈暗示,这次会谈计划是真实的,原本是要在五角大楼内部一个被称为“坦克”的安全会议室举行。这个机密会议室通常只用于高级别机密会议。让像马斯克这样不在军事指挥体系中的平民接受与大国战争有关的高度敏感计划,这种安排极为罕见,也让不少人感到震惊。而且,原定简报的主讲人是四星上将塞缪尔·帕帕罗——他是美国印太战区的总指挥官,一旦两个大国开战,他就是前线总指挥官。只是因为《纽约时报》的爆料,会谈最终被迫改成一场客气而没有实质内容的公开寒暄,谈论效率与创新,跟战争计划无关,以便堵住媒体的嘴。
除了预算削减之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马斯克的身份冲突。作为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他不仅在美国军工领域拥有广泛合作,还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例如,特斯拉在上海设有超级工厂,而SpaceX则在通信卫星领域寻求更多市场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允许马斯克接触高度机密的信息,无疑会增加数据外泄的可能性。对此,特朗普在白宫上明确指出:“马斯克在中国有生意,他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句话既是对马斯克个人利益冲突的提醒,也是对外界质疑的一种回应。如果马斯克参与任何涉及美中战争的事务,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安全担忧。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近年来与五角大楼的合作愈发紧密。例如,SpaceX已签署多份合同,包括备受期待的“金色穹顶导弹防御系统”,预计价值几十亿美元。这些合作虽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收益,但也令外界对其是否能够保持中立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在当前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马斯克的双重身份无疑使他站在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上。
无论真相如何,五角大楼的“抓内鬼”行动已经表明,这场风波的核心并非“假新闻”,而是真实的“泄密”事件。换句话说,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五角大楼在信息安全上的漏洞,也揭示了现代信息时代下国家安全机制的脆弱性。正如有人戏谑地评论道:“这一天,《纽约时报》为五角大楼守住了球门。”无论如何,对于马斯克来说,如何在多重身份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他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