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在库尔斯克作战行动结束意味着啥!2025年3月1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乌军结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军事行动。这一决定背后交织着战场失利、外部施压与战略妥协的多重因素。
战场形势恶化是主要原因之一。自2025年3月初以来,俄军对库尔斯克州发起大规模攻势,通过多线穿插和特种部队突袭等手段逐步压缩乌军控制区域。俄军不仅从地面推进,还利用关闭的天然气管道实施“地下渗透”,成功突袭乌军后方据点苏贾工业区,切断了乌军的补给线。至3月中旬,俄方宣称已控制库尔斯克州86%的领土,乌军损失超过6.7万人,部分部队甚至出现溃逃现象。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多次强调“撤离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但俄军的快速推进已使乌军陷入“战术死局”:若不撤退,上万兵力可能被包围歼灭;若撤退,则失去库尔斯克这一唯一在俄本土的“谈判筹码”。
美国的施压也是关键因素。2月底,特朗普因矿产协议争议暂停对乌军援与情报共享,导致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场“失明”,难以应对俄军攻势。3月11日美乌沙特会谈后,美国以恢复援助为条件,迫使乌方接受30天全面停火提议,但协议未涉及领土问题,且要求乌克兰以矿产资源抵偿援助成本。这一“交易”本质上是美国为降低介入成本、攫取资源利益的策略。特朗普政府既希望展现“调停成功”的政治形象,又试图通过停火冻结战场,避免俄乌冲突进一步消耗美国资源。
此外,库尔斯克的战略价值也在逐渐丧失。2024年8月乌军突袭库尔斯克时,曾视其为“扭转谈判局面的关键筹码”。然而,俄军通过持续消耗战逐步收复失地,至2025年3月,库尔斯克州仅剩零星区域由乌军控制。俄总统普京亲临前线,下令“彻底夺回”该地区,并宣称乌军为“恐怖分子”,彻底否定其合法性。失去库尔斯克意味着乌克兰丧失了对俄本土的唯一直接威慑力。俄方借此强化谈判立场,要求乌军“投降或撤退”,并拒绝任何未涉及领土让步的停火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