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选择党的崛起意味着什么!西方建制派精英倾向于使用“极右翼”标签来描述近年来影响力迅速上升的政党,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民粹主义会威胁代议制民主。然而,中国学者不应简单套用这一思考框架,也不应将代议制民主的稳固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相反,应当审视非建制政党突破既有代议制民主的可能性,并借此进一步分析代议制民主的韧性与局限性。
德国选择党之所以能在众多极右翼边缘政党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具备建制化的潜力。该党在宣传上简化政治程序,强调大众与精英的对立,利用社会危机制造话题,提升纲领辨识度,迎合选民情绪。但在政党组织方式上,选择党表现出“精英主义”的特质。一旦进入议会,该党便采用实用主义策略,效仿建制派政党,改变局外人形象,以吸引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尽管如此,选择党作为反对党进入联邦议会和各州议会仍面临结构性限制。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否符合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是关键因素。目前,选择党奉行的德意志优先的意识形态似乎决定了它只能作为一个另类选项存在。
不久前的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取得了显著增长,已在多个欧盟国家参与执政联盟或成为重要力量。这些政党提出了一系列建制派未能覆盖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主张,并迅速获得大量支持。学界常用“民粹主义”来形容这些政党,认为它们对建制派精英和代议制民主构成威胁。但中国学者不应直接跟随这种观点,而应采用较为中立客观的分析框架,观察这些冲击建制派的新政治力量,评估其“建制化”的可能性。
引入“非建制政党”概念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政党的特点。这一概念并不取代现有的极左翼、极右翼或民粹主义的分类,而是为讨论提供更多空间。极左翼和极右翼的传统定义基于二战后欧洲的社会结构,但实际应用时可能存在问题。例如,一些被称作“极左翼”的政党内部差异巨大,有些甚至不反对资本主义。同样,极右翼政党如德国选择党,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注重中下层利益,仅用极右翼标签无法完整描述其全貌。
此外,“民粹主义”概念本身也具有模糊性。尽管民粹主义通常被认为是反建制、反精英的,但实际上它更多是一种政治动员策略。通过分析“非建制政党”追求“建制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揭示民粹主义掩盖下的精英主义本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式的欧洲一体化引发了就业压力、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一些非建制政党利用这些议题凝聚民意,迅速崛起。相比之下,建制派政党日益走向精英化和小圈子化。因此,研究“非建制政党”能否实现“建制化”,是否具有真正的人民民主内涵,对于改善民生问题至关重要。
2013年,德国选择党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成立,最初是一个单一议题政党。之后,该党利用难民危机和种族冲突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性纲领,包括解散欧元区、驱逐难民等。选择党在其纲领中批评代议制民主,怀疑欧洲主义,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并批判环保主义。这些主张都与德国建制派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从政党组织方式来看,选择党虽然在宣传上强调大众与精英的对立,但其内部组织结构却呈现出“精英主义”特征。选择党迅速建立了覆盖全德的组织结构,并严格围绕几名正副主席构成的权力中心运作。随着选举成绩的提升,如何避免官僚化、封闭化和脱离群众成为该党面临的挑战。
评估德国选择党的政治前途时,需要考虑其选举策略的变化。初期选择党采用运动式动员,但进入议会后开始效法建制派政党,淡化反建制色彩。然而,德国建制派政党普遍与其保持距离,使得选择党在地方层面乃至联邦层面进行政治结盟的选项有限。选择党作为反对党在议会中的作用受到结构性限制,主要任务是强化关键问题上的表态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待下次选举的机会。
一个“非建制政党”能否实现建制化,取决于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否符合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德国选择党奉行的德意志优先的意识形态,使其难以完全融入现有政治体系,只能作为另类选项存在。(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