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和甜菜糖分别占我国食糖产量的88%和12%,但甘蔗增产存在现实难度。我国甘蔗主要种植在广西和云南的坡地,机械化难度大,收获季恰逢雨季,机收率不足5%。甘蔗亩产6-7吨,纯靠人力采收劳动强度大,加上劳动力成本增长,导致甘蔗种植成本偏高。广西的甘蔗制糖吨糖成本约5700-5800元,个别年份甚至达到6000元;云南的成本稍低,在5400多元。相比之下,世界上吨糖成本仅2600-2800元,仅为我国的一半。由于成本高、效益低,2019-2023年间,甘蔗种植面积连降5年。
长远来看,不能将担子全压在甘蔗上,必须实现甜菜糖和甘蔗糖均衡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甘蔗糖和甜菜糖分别占60%和40%。后来因历史原因,甜菜糖份额降至当前水平。甜菜主要种植于北方,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且耐盐碱,适合在内蒙古和新疆大量轻度盐碱地种植。这既解决了北方种植结构调整问题,又保障了食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但要发展甜菜产业面临种子问题。由于甜菜起源中心不在我国,优异种质资源匮乏,栽培和育种研究较弱。目前,中国甜菜生产中使用的进口种子主要依靠7家国外种业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及其代理公司独家进口与销售。国产甜菜种子研究主要卡在品种选育和丸粒化加工技术两个方面。尽管已育出十几个含糖量和抗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品种,但在产量上略低10%左右。丸粒化技术方面,国际上较好的包衣丸粒化种子吸水后外壳会崩裂,而国产种子包衣见水后变软,影响发芽率。
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研发经费和设备投入,继续提升自育品种水平,并增加甜菜种植补贴,提高农户积极性。目前已育成一批用于机械化生产的单胚杂交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下一步要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如果国产种子能占市场份额的30%,就能形成对国外种子的制衡,基本保障食糖安全。
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再次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丰收的“密码”。只有掌握甜菜种子自主权,才能保障国家糖业安全。(责任编辑:于浩淙 zx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