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将协议视为“未来安全保障的一部分”,试图将经济合作与军事绑定。然而,美国拒绝明确安全承诺,仅以“继续提供武器”为条件,迫使乌克兰在资源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协议虽声称“不违背乌克兰欧洲一体化义务”,但美国通过基金机制深度介入乌克兰经济,可能削弱欧盟对乌影响力。在这种跨大西洋博弈中,乌克兰成为美欧争夺的棋子。
特朗普政府推动此协议,不仅是为了经济合作,还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重目标。乌克兰的主要矿产是新能源与军工产业的核心资源。美国通过协议锁定资源,既能摆脱自身在相关供应链中的不利地位,又能巩固对欧洲的战略控制。特朗普多次强调“拿回我们的钱”,暗示美国试图以资源收益冲抵对乌援助开支。这种“投资—回报”逻辑将乌克兰从“盟友”降格为“资源殖民地”。
协议签署后,美国可借资源合作强化对乌控制,同时逼迫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特朗普“甩锅欧洲”的言论分化了欧俄缓和的可能性,维持了美国在欧亚大陆的离岸平衡。
美乌签署协议为后冲突时代的国际秩序提供了警示。大国博弈焦点正从领土争夺转向资源控制。乌克兰案例表明,资源丰富的小国可能成为“新殖民主义”的牺牲品,其主权在“合作开发”的名义下被渐进侵蚀。乌克兰为求生存被迫让渡资源主权,却未获得实质性安全保障,暴露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结构性脆弱。
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名,行资源掠夺之实,揭示所谓“多极化”仍是强权政治的变体。若国际社会无法建立公平资源分配机制,类似协议将成为常态。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并非理所当然,它从来就是奢侈品。
美乌矿产协议是战略短视的产物。对乌克兰而言,资源收益割让可能加剧经济依赖,甚至引发国内政治动荡;对美国而言,短期利益无法掩盖其战略信誉损耗,盟友将更警惕“美国优先”的代价。这种以资源控制为核心的博弈正在将世界推向“新冷战”边缘。当大国以“重建”之名行“掠夺”之实,和平与发展愿景恐将愈发遥远。媒体:签完协议乌要被“合法”抽干 乌克兰资源主权受侵蚀!(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