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5日,经过数月艰难谈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就加沙地带停火及交换被扣押人员达成协议。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在多哈宣布,协议将于1月19日起生效。
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一年多,给直接遭遇战火的民众带来巨大伤亡与动荡,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缘政治、国际治理、大国协调与多边合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对此次停火协议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双方选择在此时达成停火协议有多个原因。一方面,经过长期冲突,哈马斯付出了沉重代价,以色列也面临国内外压力。双方都认识到难以通过战争实现各自目标。以色列希望通过停火解救人质,而哈马斯则希望维持生存。此外,地区形势变化和美国政府换届也是促成协议的重要因素。
在军事上,以色列已取得绝对优势,这使得以色列在谈判中有较大话语权。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轮替也为停火协议提供了特殊背景。拜登政府希望将停火协议作为执政成绩之一,特朗普则希望将其作为新任期中东政策的良好开端。
关于费城走廊撤军问题,尽管以色列国内对此有强烈不满,但内塔尼亚胡最终选择让步。刘中民认为,以色列愿意做出让步是因为其在军事和安全上的优势已经稳固,即使撤出费城走廊,以色列仍能在边境地区保持军事存在。
关于美国方面,拜登和特朗普都在争取停火协议的功劳。刘中民指出,虽然拜登政府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支持,但始终无法推动停火。相比之下,特朗普赢得选举后,其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色列看到了拜登政府的短板,因此更倾向于与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合作。
对于停火协议的前景,刘中民表示,协议仅是一个开端,后续执行情况还需观察。特朗普政府可能继续推进“世纪协议”和“亚伯拉罕协议”,并利用当前有利局势推动这些计划。然而,沙特的态度和伊朗的立场将是关键变量,这将对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