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热战,紧接着美苏冷战,再到如今的政治、经济与科技较量,中国的实力已无需赘述。当披着两栖攻击舰外壳的无人机航母076“四川舰”在汹涌海浪中奋勇争先,空警-3000在空中翱翔,第六代歼轰一体战机歼-36引人瞩目,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
我国强调的是颠覆和创新。六代战斗机已成功试飞,而美国的六代机尚未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根据装备规划思路,第七代战斗机的研发也在进行中。我国首次打破了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战机发展方向和概念惯例,这对美军的信心是一次巨大打击。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主导着全球科技的发展,战斗机的研发和定义始终由美军控制并引领方向。他们设定了“五代”战机的分类标准,包括依据航空发动机和速度来进行区分:喷气式战斗机被归为第一代,高亚声速后掠翼战斗机被划分为第二代,低超声速战斗机为第三代,推重比也成为分类的一种方式。第一代战机的发动机推重比约为2,第二代约为5,第三代则为8,而第四代则达到了10。
第一代和第二代战机主要依赖机枪进行近距离交火作战,而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机则逐渐引入空空导弹作为武器。直到第五代战机问世,才开始采用隐身技术、飞行控制系统、信息共享以及全方位战场感知等全新理念。
目前,美国尚未启动第六代战机的开发,因此尚未给出相关定义。中国已经公布了第六代隐形战机的标准:具备全频带隐身能力,连米波雷达也无法探测。装备了先进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帮助飞行员指挥多架无人机进行作战和配合。高度的信息化和互联性使得与其他作战平台如舰艇和陆地指挥部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多用途特性正日益显现,战斗机与轰炸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解放军空军的20系列已经包括了歼-20、运-20和直-20,原本早应出现的轰-20在2016年时就已经披上黑布显现,但至今仍未正式亮相。这是因为轰炸机通常缺乏空战能力,使用时需要具备绝对的制空权,否则在长距离飞行时只能依靠超音速巡航和隐身性能来规避对手拦截。
随着歼轰战机歼-36的出现,这款第六代战机配备了三种发动机,预示着其具备跨大气层飞行的能力,几乎可以确认它是一种空天飞机。空天飞机在外太空进行攻击时,无论是发射常规导弹还是核弹,都能使对方的反导系统难以做出及时反应,无法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拦截。
中国很可能会在核聚变发动机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在高温气冷堆的小型化技术上已取得显著突破,并研发出了更先进且安全的钍基熔盐堆,为核动力应用于舰艇和飞机铺平了道路。如果我国计划将高能激光武器装备于战机上,核能无疑是激光能量供应方案中最佳的选择。
展望2024年,中国在民用与军事科技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潮流。哈工大成功突破了国外专利和技术壁垒,研发出13.5nm的极紫外光源,点亮了EUV光刻机的最后一盏明灯。同时,中国的新型战机、预警机和无人机航母的发布同样令人瞩目。
中国科技的爆发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强大的科技队伍包括近2000名院士、近25万教授、61万博士生和超过1100万硕士生。此外,还有4700万接受过本科教育的本科生。这几千万的工程师和理工科人才构建了一个覆盖整个工业体系的庞大科研人才网络,把数百万项基础科技融合成一张紧密相连的科技大网,最终促成了现在的成果大爆发。
目前,中国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上位居世界首位,论文被引用次数同样居于全球第一,发明专利的数量也名列前茅。在被认为未来数年至关重要的44个创新领域中,中国在37个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另有6项技术已具备小规模量产能力,唯一未实现突破的仅是光刻机。
曾经,我们通过在艰苦的工厂中生产“七亿件衬衫”来换取一架飞机,获得了发展科研的资金。如今,我们奋发向前,终将恢复在世界各国中的正常地位。(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