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韩国考古学者宣布发现“千年木简”,声称这一发现证明汉字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与韩国有直接的历史关联。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争议,不仅在韩国国内引起关注,也激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应。
韩国学者和媒体认为这些木简上的符号与甲骨文相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甚至可能比甲骨文更早。他们认为这为汉字起源于韩国提供了新证据,有望推翻传统的中国起源理论。然而,这一发现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遭到广泛质疑。中国学者指出,这些木简符号与甲骨文的相似之处并不足以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甲骨文作为已知最早的汉字形式,其起源有明确的考古证据,而这些木简是否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价值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统学术观点认为,汉字发源地在中国,尤其是在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发现支持了这一观点。甲骨文最早出土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刻有占卜和祭祀用的文字。这些文字被认为是汉字的初步雏形,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字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学者们通过它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甲骨文记录的内容从商朝的祭祀、天文、经济活动等方面展现了早期社会的运作,为后来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金文主要出现在中国的青铜器上,与甲骨文相比更加规范和系统化,进一步验证了汉字的源头和演变过程。甲骨文和金文的出土及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证明汉字的发源地在中国。
韩国历史上多次提出关于汉字起源的争议。20世纪80年代,韩国学者曾提出“韩字起源论”,主张汉字和韩字之间存在某种源头关系。尽管这些主张在学术界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但它们在民间产生了强烈反响,并成为韩国文化自信的象征之一。近年来,随着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部分学者和媒体不断挑战中国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韩方提出的“汉字源自韩国”的理论反映了韩国在文化领域的竞争意识。除了“韩字起源论”,韩国还曾提出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其他争议,例如在历史教科书修订过程中强调韩国在东亚历史中的独立性。这些争议不仅涉及学术问题,还关乎国家的文化认同和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