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外媒报道“灰鹰”短距起降无人机成功完成从韩国独岛号两栖攻击舰到陆上基地的首次飞行。这表明该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已具备在两栖攻击舰上短距离起飞和快速部署的能力。不过,有媒体分析认为,要实现安全着舰,机舰还需进一步升级和磨合。
舰载无人机能够延伸舰船作战范围、丰富海上作战手段、优化空海力量体系构成,并有效提高舰艇编队作战能力,因此成为各国竞相研发的热门兵器。直升机类、倾转旋翼类及中小型固定翼等实际运用较多,而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的运用大多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
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上舰面临不少限制,这些限制一方面来自海上环境中机舰的相互协同水平,另一方面来自无人机本身的能力。在海上航行时,舰船姿态会持续动态变化,风浪会导致舰船呈现六自由度扰动运动。此外,着舰区气流和舰船四周复杂的电磁环境会干扰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通信控制系统。由于舰船甲板空间有限,必须科学安排才能确保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的安全起降。
国外公布的大型固定翼舰载无人机研发情况显示,螺旋桨式无人机的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升。“灰鹰”短距起降无人机和TB-3无人机可以不使用舰载弹射装置起飞,前者可在平直甲板上自主起飞,后者可在上翘甲板上滑跃起飞。相比之下,喷气式无人机如X-47B需要使用弹射和拦阻装置进行起降,在舰船六自由度扰动运动情况下,精准着舰难度较大。
战机着舰对甲板强度要求很高,同样对战机也有高要求。大型固定翼无人机要上舰,必须能经受住这些考验。一方面,其结构需适应短距起降带来的大过载冲击,材料应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韧性和抗冲击性,以减小变形累积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飞控系统也需过关。舰载无人机着舰时主要依赖飞控系统根据引导信息和本机状态生成飞行指令,从而及时反应,实现精准着舰。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目前仍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克。
让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上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机舰均需做适配性优化改装。具体到某一型无人机和舰船,是否值得改装还需综合考虑技术路径、经济成本和军事效益等因素。(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