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模式”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现实一再证明,欧洲国家的决定会经常性的“脑抽”。这不,最近多家西方媒体集体爆料称,由于乌克兰自行生产的迫击炮弹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乌军不得不召回了多达10万枚120毫米大口径炮弹。
报道称,这些由乌克兰制造的120毫米炮弹主要用于战场阻断俄军步兵的冲锋,但乌军士兵抱怨说,它们只有1/10能够正常发射和爆炸,其余的要么是飞不远,要么是落地不爆炸,甚至卡在炮管里。面对乌军前线部队的大量抱怨,乌克兰国防部在声明中称,“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可能是火药质量低劣,或违反了弹药储存条件,导致(迫击炮弹)受损。”乌克兰国防部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改用进口炮弹。”
好家伙,双方这皮球踢得厉害:欧洲说造不出足够的炮弹,乌克兰自己造吧;乌克兰说自己造的炮弹质量不过关,还是欧洲来吧……
其实“丹麦模式”从一开始的思路就有问题——欧洲的弹药产能为什么跟不上?除了欧洲军工厂的生产效率还需要提升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原料不足,尤其是充当炮弹发射药的硝化棉供应不上。
但欧洲凭什么会认为乌克兰就能够获得充足的炮弹原料?如今设备陈旧残破、电力时常中断、工人严重不足的乌克兰军工企业,又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生产足够多的炮弹?
说到底,欧洲也是在为摆脱乌克兰的战争包袱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