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2月20日表示,将在未来十年内额外增加111亿澳元的国防开支,将其战备舰艇的数量增加一倍,旨在建设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澳大利亚水面舰队。
目前的11艘军舰将被扩建至26艘,包括3艘升级版霍巴特级驱逐舰、6艘亨特级护卫舰、7-11艘通用型护卫舰以及6艘大型无人战舰。
买驱逐舰、护卫舰都是海军升级的常规操作,但令人好奇的是,澳大利亚突然对无人战舰上心了呢?
据无沿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猎人级驱逐舰性价比太低,无人战舰经过论证是补充舰队实力的好选择。
此前,为了替换安扎克级导弹护卫舰,BAE系统公司在与澳大利亚军方合作下,以26型导弹护卫舰为基础设计了“猎人”级导弹护卫舰。按照合作协议规定,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共投入300多亿美元采购“猎人”级导弹护卫舰,数量达9艘。
“猎人”级护卫舰概念图。图片来源英国BAE系统公司
然而,澳大利亚国防部在“猎人”级护卫舰的采购程序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出现吨位超标、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一系列问题。猎人级舰艇预计每艘造价23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水面战舰,但其火力却低于较便宜的外国同类舰艇,其投入使用计划也延迟了好几年,引发澳大利亚政府强烈担忧。
而相比之下,同样能搭载32个垂直发射单元的大型无人战舰(LUSV)则显得“物美价廉”得多。LUSV的排水量与轻型护卫舰相当,在1000-2000吨左右,被认为是一艘装备精良的“弹匣船”,可以充当海上打击平台,与有人舰艇协同作战。
第二,澳大利亚海军遭遇“用人荒”,不足以部署大型军舰。近年澳军“用人荒”十分严重,但凡稍有专业技能的澳共勉都不愿意服役,因为地方上不仅收入高,劳动强度也比军队低很多。
珀斯号护卫舰停运事件凸显了澳海军人手短缺的严重性。该护卫舰经过大规模整修和升级,安装了新型雷达系统,耗费了大量资金,然而海军在最后一名船员都未找到,导致珀斯号自2017年以来一直搁置在干船坞中,未投入使用。
相关专家也对澳政府发出警告提醒,表示目前由于缺乏船员,澳大利亚甚至无法部署一艘以及可能增加的安扎克护卫舰,那么,如果在危机时刻因为缺乏船员而无法部署船只,那么投资新的海军水面战斗舰将毫无意义。
第三,美国海军积极促成大型无人战舰(LUSV)的军贸交易,以向国会换取批量采购大型无人战舰的筹码。
由于美国海军在规模上落后于中国海军,低成本无人舰艇已被列为美国海军未来舰队计划的核心之一,五角大楼试图用无人舰艇来弥补差距。
于是早在2018年,美国海军就启动了“幽灵舰队”计划,旨在研发、制造具备高度自主化水平的大型无人舰艇,并将其整合到美国海军的作战体系中。
目前,美国海军已经得到4台大型无人战舰样机,并计划在2025-28年间,用约23亿美元采购9艘大型无人艇。未来美军舰艇中将有40%为无人舰艇。
然而,从2022年以来,五角大楼对“幽灵舰队”计划态度急转直下,随着俄乌战争中小型无人艇的实力和价值不断凸显,这笨重大家伙更不受待见了。
中大型无人战舰尚未找到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场景,这让美国海军很难继续从国会拿到预算,继续推进舰队无人化计划。
向澳大利亚、日本兜售大型无人战舰,成为美国海军的一个重要机遇。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双赢策略,当然,这里的双赢是指美国赢两次。
一方面,美国海军可以通过出售大型无人战舰实现大额军贸订单创收,以证明大型无人战舰的价值,算是给国会一个交代,争取国会对接下来的“幽灵舰队”预算手下留情;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和日本原就是美国围堵中国三大岛链的重要节点,在这两个国家部署大型无人舰艇,就可以更好地形成联合作战阵势,对中国形成更大的威胁。
“三大岛链”示意图
这不,今年夏季,美国海军“水手”号、“游骑兵”号、“海上猎人”号和“海鹰”号4艘中大无人舰艇全部现身西太平洋,在从日本到澳大利亚的广袤海域展开性能测试以及与有人舰艇的配合作战能力。
美海军“游骑兵”号无人舰艇访问澳大利亚港口
这一举动无疑在全球军事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网友猜测,那次来访是为了“威慑中国”。但从这次交易来看,更像是美国上门展演兜售军火罢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日本也成为美国大型无人战舰的客户之一。
澳大利亚海军花费巨额资金大规模扩军,一方面是想增强自身防卫力量,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取悦美国,配合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这样追随的代价,损害的是澳民众的利益。
因为,这笔支出对于澳而言,压力相当大。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大约1.5万亿美元,低于广东省;此外,澳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低于2%,不足以维持国家人口的高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节约开支,澳政府近5年来一直削弱教育、医疗和福利等方面的开支。
另一方面,美国的‘印太战略’本质是遏制中国发展,而澳每年的外贸盈余约500亿澳元,主要来自中国。
这样看来,澳巨额国防支出最大的受益者只有美国,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一直靠煽动局势紧张推销军火,澳大利亚加大军备购买是美乐见其成的,但却损害了澳民众的利益和中澳的关系。
本可以优势互补友好往来,澳大利亚非要投靠主子一意挑事,看来最后只能自食恶果。(责任编辑: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