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军对正面对抗缺乏信心。
美军认为,当前战略竞争加剧,随着先进传感器和精确武器的扩散,潜在对手能够运用武器和战术把美国海军舰队和联合部队挡在一定距离之外,将对抗区域作为屏障对美国及其盟国、伙伴实施胁迫。在西太平洋,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前沿基地不再安全,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海上作战体系可能会失效。
美军把作战环境和战争特点的变化概括为“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认为在这种变化下美军进行正面对抗风险会很高、代价会很大,因此越来越不敢硬碰硬。
未来一旦发生海上高端冲突,美军航母编队的运用方式可能不得不改变:可能会运动至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区域的边缘,运用远程武器打击选定目标,然后在无线电静默状态下快速机动至下一个行动区域,再突然从某处冒出,快速、有力地进行打击。这也是一种“海上游击战”。
三是新使命新任务催生了濒海地带“打游击”战术。
当前,美军海上战略正从“由海向陆”转向“重返制海”,强调确保兵力投送和制海权;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强调“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政治上更可行,地理上更分散,作战上更灵活”;在兵力部署上,部分兵力从第一岛链向第二岛链转移,以加强关岛的防御,加固澳大利亚这个“南锚”(“北锚”是日本)。
战略重心后移不代表美军从西太平洋“撤退”,相反,美军正在“锁紧岛链”,在西太平洋进行“海上压制”,目的是把对手前出的力量推回去,一旦发生冲突能够拖住对手为援军到达争取时间,最终把对手封堵在第一岛链之内。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上述战略调整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内陆的反恐作战转向海军远征作战,回归两栖作战老本行,充当前沿存在的支撑力量,在海上纵深防御前沿的对抗区域拒阻对手。近年来,美国海军陆战队陆续出台了“对抗环境中的濒海作战”“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分布式海上作战”“内线部队”等概念,“海上游击战”就是上述作战概念在战术层面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