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危险!美军上将提疯狂计划:在战时向台海运送“艾布拉姆斯”?

    2023-09-25 09:42:08 来源:枢密院十号

    美国海空军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不断提出在亚太地区部署各种优势兵力的设想,终于美国陆军也坐不住了。据外媒近日报道,美太平洋陆军司令弗林上将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设想:“在太平洋战区部署更多坦克以对抗中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场景就是在台海方向。

    美国Warrior Maven网站22日以“美军在太平洋战区部署更多坦克以对抗中国”为题称,美国陆军坦克正在减重,美军更易于跨海运输重型装甲的联合装甲运输装备正在迅速扩大。

    文章称,乍一看,70吨级的美军“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似乎不适合太平洋战区,因为太平洋战区在机动性、远征作战、动员和部署方面面临着已知的诸多挑战。

    然而在对与太平洋地区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变量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后发现,向该地区增加主战坦克的前景可能并非不明智,而是对于“确保亚太地区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

    “我认为,为了在受限制地形中作战,需要全套的联合兵种进行地面机动。在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坦克和装甲战力对于在受限地形中开展行动是绝对必要的。”根据美国陆军提供的文字记录,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查尔斯·弗林将军做出上述表述。

    这名美陆军高官的逻辑是这样的:美国陆军坦克减重后,更容易部署,能够跨海运输重型装甲装备的舰艇也在迅速扩大。“艾布拉姆斯”坦克的重量正在减轻,这一趋势与联合远征运输能力的迅速提升相匹配。美国陆军“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改型M1E3,将比现有的M1A2更轻、更快、更省油。

    进行射击的M1A2坦克

    除此之外,五角大楼近年来一直研发在海上和两栖作战环境中使用的新型高科技武器与平台的运输方法。例如,美国海军新型“舰岸连接器”(SSC)可以将“艾布拉姆斯”坦克从运输舰运送到海岸以进行两栖攻击或地面增援。同时,美国海军不断壮大的远征快速运输舰队也极大地提高了联合部队根据需要跨海向岛屿和濒海地区运输和部署主战坦克的能力。近年来,美国海军远征快速运输舰队规模迅速壮大,每艘可运输600吨货物。这意味着一艘美海军运输舰可运载5-6辆主战坦克,从一个陆地基地或岛屿到另一个作战地点。

    美国

    陆军还继续在夏威夷、冲绳和东京运营大量坦克运输舰。例如,最近使用船只为美澳大规模“护身军刀”演习运输坦克。弗林解释说,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美国正在日本建立一家新的复合材料造船公司,以便建造和运营更多的坦克运输舰。

    Warrior Maven网站称,弗林还明确表示,将美国与菲律宾、澳大利亚和韩国等主要盟友连接起来的综合陆上力量为跨国合作提供了最佳机会。“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一直是这里(太平洋)联合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拥有装甲部队。菲律宾陆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澳大利亚刚刚购买了M-1主战坦克。我们在‘护身军刀’演习中与澳大利亚陆军一起使用新交付的M-1进行训练,”弗林说。弗林甚至表示,美陆军船只帮助将坦克从澳大利亚运往印尼进行演习。

    文章称,在多种战术场景中,坦克在太平洋的战斗中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如果它们能够更容易地部署和运输的话。例如,一旦台海有事,可能需要一支大规模的美日韩联合陆军来“保卫”台湾。即便先进的海上、空中和水下力量可能会成功赢得一场战斗,但复杂的地形仍然需要由地面部队“守卫”。

    文章称,弗林和其他美军将领绝不贬低前沿部署的战舰和空中力量的优点,而只是强调更多坦克和重型机械化部队的存在不仅可以“威慑”中国,而且在该地区发生冲突时对控制事态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我看来,真正将这个地区联系在一起的安全架构中陆军占有重要作用。这些国家可能没有庞大的海军和空军,但拥有陆军。我们进行的对话、演练和准备以及我们获得的日益增强的互操作性具有巨大价值,”弗林说。

    从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的表述可以看出美国陆军也在加大在包括台海在内的亚太热点地区用兵的设想,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和推进适合本军种的部署计划,美国陆军的相关动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关注。

    不过,正如美媒在报道中提到的,亚太地区由于海区辽阔、岛屿纵横,想要在亚太形成陆军特别是针对坦克部队的快速投送战力,难度非常大,因此弗林提出的上述计划不禁让人有一种美军中的弱势军种为了瓜分军费,美国太平洋陆军已经开始“胡思乱想”的感觉。

    (责任编辑傅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