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代的西方分析家们永远会用一句话来形容苏联,即苏联立国的最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在一场世界革命中摧毁整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其方式就是一场毁天灭地的最终决战。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终极目的的存在,苏联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围绕着军工体系运转的。
苏联经济围绕军工复合体运转,最后积重难返
其实从赫鲁晓夫提出“和平竞赛”以来,苏联官方一直在寻找除了这种病态的经济模式之外的其他发展方式,但奈何天欲取之、必先与之,自然禀赋太好对于继续转型、改革的苏联来说,反而起了阻碍作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依靠能源经济大发其财后,苏联的病态军工复合体制反而得以实现了自我平衡。巨大的石油利益让苏联政府有钱继续打造那支为了“毁天灭地的最终决战”而准备的强大苏联红军,然后通过军工复合体的运转,将利益分摊到苏联每一个公民身上,导致苏联经济体系更倾向于军工复合体模式,僵化的官僚体制得以继续存续,最终错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最终,也因为这一病态体制积重难返,除了军工经济之外的经济部门失去活力,反过来更加依赖军工经济。
整个苏联经济大厦已经完全倾倒,只依靠能源出口一根擎天巨柱支撑,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都知道了。
苏联轰然倒塌之后的俄罗斯,不是没有人想要改变其经济结构,但奈何俄罗斯的实际情况不允许他们做出如此改动。因为在俄罗斯的社会实际条件下,依靠“民间经济”重建经济基础是痴人说梦,只能靠国家统筹,但苏联解体的俄罗斯国库空虚,政治上强枝弱干,哪有能力重新绘制壮丽经济发展图景。
所以,只能沿着苏联的惯性继续发展,继续依靠能源输出支撑这座稍加修整的残垣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