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徐俊
当地时间14日,德国公布了其有史以来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除了承诺国防开支将增至GDP的2%,另一个备受外界瞩目的部分是它对中国的“拧巴”定义:伙伴、竞争者、系统性对手。
在这种“拧巴”的定义下,德国将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会在哪些领域与中国竞争?德国若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会不会影响国内民生?潮新闻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硕。
在当地时间14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总理朔尔茨与其他四位官员展示了德国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图源:路透社)
德国将国家安全作为今后重点很可能会加税
张硕告诉记者,德国其实多年来一直在抵挡北约的呼吁,迟迟不肯将国防预算提升到GDP2%的水平。如今出现了这种变化,说明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德国的重点已经从经济利益转为国家安全。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以北约为框架的跨大西洋联盟变得更加紧密了,让欧盟的‘战略自主’在华盛顿面前显得疲软。”张硕对记者说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将安全政策的核心描述为‘立足于欧盟和跨大西洋联盟’,这就表示德国接下来必然在欧盟和北约的框架下采取行动。”
据路透社报道,在该文件发布的当天,德国财政部长、自由民主党党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表示,在之后的几年中,国家安全将成为预算协商的优先事项,且德国计划在明年达到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2%的目标。
不过,他也强调,要在明年达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专项资金,否则将需要大量储蓄或加税。
德国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的封面
德国希望在对华“拧巴”定义中寻求平衡但连西方媒体也表示不乐观
张硕认为,是俄乌冲突爆发后陷入能源危机的经验让德国认为需要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德国目前一直强调,德国对华不会脱钩,只是‘去风险’。因此德国接下来将鼓励本国公司进行战略储备。”她对记者说道。“既合作又竞争将是未来德中关系的基调。由于三党联合政府在各方面的侧重和理解都不同,加上各种在野党的影响,因此德国对华政策未来可能会有松有紧,呈现摇摆。然而,‘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这三个定位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易寻得一个平衡点。”
为什么会对中国有这种“拧巴”态度?
张硕表示,随着近十几年来中德经贸交往的推进,两国在各领域都有非常深的联系。然而,德国如今的重点已不再是经济发展,且置身于西方盟友的安全框架下,这就势必导致无法在对华态度上干脆爽利。
西方媒体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当地时间16日,《外交学者》(The Diplomat)杂志发表评论称,尽管德国政府继续将中国视为伙伴,但该战略也制定了未来主要基于价值观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因此,如何建设性塑造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并不明朗。如果这份文件中的立场成为未来几年德国对华政策的基础,可能会让中德关系变紧张,并使经济合作更加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发布的第二天(15日),中外多家媒体就报道了两家德国知名智库对本国经济的预测。
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DIW Berlin)和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 (IfW Kiel)都认为德国今年的经济规模将萎缩,尽管明年可能迎来增长,但前者的研究人员杰拉尔丁•丹尼-科内德利克(Geraldine Dany-Knedlik)警告称,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的通胀走向。
“中德之间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贸易和投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德国对华强硬立场必然会对双方的经济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很可能导致双方之间的经贸紧张局势加剧,对商品价格和供应链产生一定影响。”张硕说道。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0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会见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图源:外交部网站)
德国“去风险”是去机遇中德关系走向的关键在德方
为了与中国竞争,德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呼吁迅速实施“全球门户倡议”(Global Gateway Initiative)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根据《外交学者》16日发布的文章,前者旨在使欧盟成为一个明确的地缘政治参与者,计划到2027年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能源和交通部门,以及它们的卫生、教育和研究系统提供高达3000亿欧元的投资。后者是G7集团提出的联合倡议,也是为了与中国的“一带一路”竞争。
而在“去风险”的产业布局领域,尽管德国还没有发布明确计划,但张硕认为可以从朔尔茨的外交出访路线和政府的各种表态中看出一些端倪。
“在亚洲,德国认为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在高技术、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和合作潜力;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巴西、墨西哥、南非和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也成为德国寻求合作的重要对象。此外,德国也在欧盟内部加速推进合作。”张硕说道。
如果真的这么实施了,这并不是在“去风险”,而是去机遇。
当地时间5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会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时表示,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德国和欧洲并没有明确和中国继续合作的‘风险’在哪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去风险’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张硕对记者说道。“中方对德国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希望能与德国深入合作。因此,中德关系走向的关键还在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