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无论是北约还是华约,都把对方的前沿以及纵深机场作为一旦开战就要全力攻击的首要目标,其重点就是尽可能摧毁对方机场的跑道,使得对方的各型军机无法升空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国家首先想到了研发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飞机。这样,即便跑道被炸毁,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飞机也可以利用残存的一小段跑道起飞,甚至就在停机坪上直接垂直升空。虽然从作战性能上看,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飞机与常规设计布局的喷气式战斗机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至少能够保证己方在机场被摧毁的情况下,还能够拥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作战的空中力量。
疯狂的冷战时期,为了摆脱战斗机对跑道的依赖,美国、法国等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探索,图为采用火箭助推起飞的F-104战斗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约发起了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飞机选型计划,英国、法国、德国等具有较强航空工业实力的国家纷纷开始研发多个型号的技术验证机,其中较为出名的比如法国达索“幻影”ⅢV、联邦德国VJ101以及英国霍克P.1127/1154等,其采用的气动布局和起降模式也各具特色。不过,由于技术难度太大以及可靠性等问题,这些技术验证机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了下文。只有原本作为过渡型号的P.1127在阴差阳错之中走到了最后,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世界上第一代实用型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战机——“鹞”/“海鹞”家族。
F-35B分散部署
可以说,最初的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战机就是为了能够在对方攻击己方机场的情况下幸存下来,并且有能力升空作战而研发的。所以,“鹞”式战机从一开始就是进入到英国皇家空军中服役,而且部署在针对华约的前沿机场。只是后来英国皇家海军意识到了“鹞”式战机特殊的短距/垂直起降能力也适合作为舰载机使用,同时配合滑跃起飞甲板使用,才成就了后来的“皇家方舟”号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