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霹雳火”首飞20周年,后武直时代即将来临?

    2023-04-23 10:21:23 来源:澎湃新闻

    2012年11月14日14点35分,珠海,直-10武装直升机如约而至。

    没有现场主播在“八一”和“俄罗斯勇士”表演前的暖场铺垫,也没有“百年灵”双翼老爷+妙龄少女的光彩夺目,在一段迅速膨胀的闷雷般咆哮后,直-10“霹雳火”已经秒杀了现场所有人的“胶片”。在以几个文静的俯仰机动形成点头动作,向全场观众致意后,它相继做出了原地转向、左右位移、后飞、定点向心盘旋,以及莱维斯曼等机动动作。约20分钟紧凑表演后,直-10迅速消失在珠海灰蒙蒙的天际,听说它并未在珠海三灶机场降落,而是直接飞回了某部驻地。

    10年前的这次航展之旅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直-10。2006年,当它还只是一个坊间传说时,笔者就曾在西北某机场的某机库门口“一睹真容”,但铁鸟只有在空中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魅力。世界所有的航展都有明星,2012年的珠海,一架在我面前翻滚的直-10就是最大牌的明星。

    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展示的直-10武装直升机及其弹药。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谢瑞强

    断代史与里程碑

    从首飞至今,中国的第一款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已经走过整整20年。而2012年在珠海的首次公开亮相,也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此前的10年,“霹雳火”一飞冲天、破茧成蝶,并于亮相次月正式装备部队;此后的10年,它重任在肩、日臻完善,并在“航空飞镖”、驻港部队以及对外军贸中名扬海外。再往前追溯,从2003年4月29日首飞成功前推也是10年,即1992年正好是直-10立项之时,因此也可以说该项目距今正好经历了三个堪称里程碑的10年。

    据公开资料介绍,直-10武装直升机主要由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并于1992年责成全国40余家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直-10自立项伊始即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时任总装部副部长徐怀中中将曾几次到研制企业视察项目进度,有消息称期间中方还曾向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付费咨询过。另据《简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科研相关人员在直-10的研制阶段,数度访问欧洲与南非,因此西方猜测直-10也可能参考了欧洲“虎”式、意大利A-129“猫鼬”以及南非“茶隼”三款主流中轻型武装直升机的设计。

    其实解放军对专用武直的渴望又何止30年。早在直-10立项之前就有一个WZ602-2武直方案存在过。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曾决定在直-9(法国“海豚”国产版)基础上研制两款武直,其中WZ602-1方案就是后来的直-9W和升级版直-9WA,而WZ602-2则是一个更为彻底的专业武直方案。

    WZ602-2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了类似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纵列双座布局,同时和AH-1一样采用了滑橇式起落架,增强了抗坠毁能力,并且还能以不对称方式挂载“霹雳”-7空空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该方案没能修成正果,却也并非毫无收获,我们可以在今天解放军装备的直-19轻型侦察武装直升机身上看到WZ602-2的诸多痕迹。

    为了满足部队需求,在直-9多用途直升机上发展了武装型直升机。

    先解决有无问题

    从WZ602-1、WZ602-2方案再到直-10、直-19工程,中国逐渐掌握了武装直升机的独立设计和全系统研制能力,并解决了专业武直的有无问题。由于直-19只是一款4吨级的轻型侦察武直,集大成之作自然是直-10,后者代表着中国军方对武直战术价值的理解,以及中国直升机工业当前最高的全系统实用化成就。关于直-10的具体设计特点、技术性能、作战使用方向等,自其2012年底首次公开亮相并服役后就常见于国内外媒体及网络讨论中,其中不乏央视等中国官方媒体的专业深度报道,笔者不再赘述,总体而言这是一款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中型武直。值此首飞20周年,笔者将主要对该项目的前景做进一步讨论。

    先给结论:一直以来影响并决定直-10发展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动力不足,而间接背景则是当下各国对于武装直升机战场价值的再评估。

    201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经过6年调查,发现普惠(加拿大)公司向中国出口涡轴动力设备和软件系统。与中国国产战斗机一度面临的大功率涡扇发动机瓶颈类似,直-10如想与世界一流武直比肩,也同样需要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据称其在研制过程中曾考虑过多种涡轴发动机,包括俄罗斯的VK-2500、乌克兰的TV3-117及加拿大的PT6C-67C。在样机试飞阶段全部使用PT6C-67C。不过由于在美国压力下加拿大放弃了向中国出口PT6-67C,直-10的“心脏”问题最终还得由中国自己解决。2011年初,《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成功为直-10更换了国产涡轴9发动机。

    该型国产发动机单台功率约1000千瓦左右,与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的958千瓦相当,但逊于PT6-67C的1300千瓦,以及装备AH-64D的T-700改进型的1400千瓦。对于直-10这样的7吨级中型武直来说,该发动机基本够用,但如想进一步增加武器挂载和装甲防护水平,或安装毫米波雷达的话就比较吃力了。

    直-10机载武器比较丰富,可挂载反坦克导弹、火箭发射巢等武器。

    与重型武直的差距

    动力不足在直-10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充分发挥现有的武器挂载潜力。该型机虽然理论上可以装备4套4联装复合导弹挂架,却很难达到AH-64和米-28最多16枚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挂载量,自服役以来其所有公开的照片或视频资料中,也的确没有出现过同时挂载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飞行的画面。该型机一次任务一般挂载8枚AKD-7重型反坦克导弹,仅与“超级眼镜蛇”、米-24和“虎”相当。根据航展上公开的信息,AKD-10导弹射程超过8千米,性能水平与AH-64的“海尔法”和米-28的“旋风”相当。

    除反坦克导弹外,直-10两侧短翼下还可挂载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发射巢,在护航任务模式下可将短翼内侧的火箭发射巢换成“天燕”90轻型空空导弹。直-10的航炮口径为23毫米,小于“阿帕奇”、米-28和卡-52三款重型武直的30毫米。一般认为23毫米航炮用于反直升机护航较为合适,30毫米航炮则更加适合对敌方轻装甲目标执行压制摧毁任务。而直-10没有选择30毫米航炮恐怕也有出于控制整个航炮系统(炮、弹)的重量考虑有关。

    为了在保证结构强度并增加升力的前提下,尽量为武器挂载腾出重量,直-10在机体与旋翼部分大量采用复合材料,据称其复合材料的重量比例甚至超过全机空重的90%,比RAH-66“科曼奇”还要高。如此大范围的采用复合材料无疑对全机安全性提出了挑战,据外媒报道,该机座舱防弹玻璃可抵抗7.62毫米弹药侵彻,座舱下的复合装甲也可抵御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受发动机功率限制,直-10一般挂载模式通常包括8枚反坦克导弹+2个火箭发射巢。

    如报道属实,上述装甲防护水平只能说还不错,但与美俄重型武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阿帕奇”和卡-52的重点部位装甲可以抵御23毫米炮弹的射击,米-28的重点部位抗弹水平也达到20毫米口径。此外,直-10也没有装备类似于卡-52那样的飞行员弹射座椅。卡-52的K-37弹射座椅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得到实战验证,挽救了不少俄军机组乘员生命。以当前中俄军贸关系水平,中国引进或参考相关技术绝非难事,但该系统不仅包括弹射座椅本身,还包括一整套特殊的螺旋桨爆炸螺栓等子系统,如果考虑为直-10配备类似的乘员救生系统,势必还要进一步增加整机重量。

    装甲防护只是武装直升机整体防护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乌克兰战场实战经验表明,现代武直面对敌方低空海量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攻击,首先需要做到尽可能不被击中。从2017年开始,一种名为L370“维捷布斯克”的DIRCM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安装在俄军直升机和攻击机上。该系统可探测上百千米半径内来袭的导弹,并自动向导弹攻击方向发射致盲激光和干扰弹。其采用模块化结构,各类组件可按照需求选装在现有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上。目前“维捷布斯克”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L370-1控制单元、L150“粉彩”数字化雷达告警接收器、L370-2紫外告警传感器、L140“响应”激光告警传感器、L370-3S数字化有源干扰机、L370-5红外干扰机、UV-26干扰弹发射器和主动式拖曳诱饵。俄方于高架平台上对米-8实机的全向实弹试验中,在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维捷布斯克”曾成功干扰了20枚来袭的“针”式导弹。该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使用效果也很好。但显然,安装这样一套复杂的软防御系统也会增加额外的重量。

    我国早已研制成功用于直升机的毫米波雷达,图为直-19旋翼上配备的毫米波雷达。

    目前列装的直-10没有装备毫米波雷达,而后者几乎已成为当前美俄新型武直的标准配置。以AH-64D“长弓阿帕奇”的顶置式雷达系统为例,其可以覆盖8千米的范围,每6秒钟就做一次全向扫描,可以同时确定、区分和显示多达256个目标,并且筛选出16个首要目标传送给火控计算机。在打击目标的同时,“长弓”雷达还可以将其余目标的信息传送给其他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长弓阿帕奇”的命中率要比普通“阿帕奇”提高4倍,生存率提高7.2倍。如果为直-10配备这样的雷达,单纯从传感角度看,其在战场监控、察打一体、火力反应、生存概率等方面均会有所提升。

    但这样的雷达重量不轻,仍以“长弓”为例,其重达500千克。美军的AH-64D在阿富汗高原作战时,经常还要把毫米波雷达拆掉,并减少机炮备弹才能保证足够的燃料携载,而驻阿英军使用的WAH-64D,则因为采用的法国透博梅卡与英国罗罗公司合作研制的RTM322发动机功率超过1500千瓦,因此可以在阿富汗高原全副武装作战,其综合作战能力反而要优于美军自用AH-64D。中国武装直升机所面临的周边威胁同样包括高原作战环境,直-10的动力瓶颈也将更加凸显。

    中国并不缺乏相关雷达技术,但直-10基本型显然没有更多冗余动力来加装这样的雷达。为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重量更轻、武备更少的直-19武装侦察直升机加装该类雷达,再由直-19和直-10组成双机编队执行相关任务。直-19的战场监控信息可以通过数据链即时发送给直-10,再由直-10实施火力输出。这不失为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案,但也的确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方案,用两架中轻型武直执行一架重型武直的任务,其系统搭建的效费比、任务效率,以及系统可靠性都值得商榷。

    回归原点

    由上可见发动机功率对于武装直升机的重要性,动力瓶颈事实上已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直-10在机动性、火力、生存能力到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涡轴9发动机是直-10全系统项目的重中之重,最后能够装机交付,可以说是继涡扇10后,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取得的又一战略性科研成果。与大功率涡扇发动机情况类似,全球能够研制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国家和企业屈指可数:除中国企业外,美国的普惠、通用,英国的罗罗,法国的透博梅卡,以及俄罗斯/乌克兰(已基本毁于战火)的几家企业几乎完全垄断了市场。在现有武直中,米-28N和卡-52的TV3-117涡轴发动机单台输出功率超过1600千瓦,冠绝群雄。涡轴9虽然与TV3-117的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毕竟也解决了有无问题。

    天津直博会上展示的直-19武装直升机。澎湃新闻记者谢瑞强图

    但对于直-10来说,动力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强烈需求。如果将额定输出功率提高到1400千瓦以上,直-10两侧短翼下的4个复合挂架完全可以挂载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达到重型武直的水平;同时,在旋翼上安装毫米波雷达也不是难事;最后,只要动力足够,在现有机体上安装附加装甲即可获得额外的抗弹性能。换装更大口径航炮,加装类似“维捷布斯克”的DIRCM等也将具备实施条件。

    直-10自2012年服役后一直没有传出深度改进的消息,空军版的直-10K于2016年开始装备空军-,总体性能与陆航型号基本相当。在071大型船坞登陆舰和075大型两栖攻击舰入役后,直-10舰载型装备海军似乎顺理成章,陆航的直-10也的确多次在演习中于海军登陆舰上临时起降,但舰载型直-10却迟迟没有真正定型服役的消息,反倒外媒一度传出中国从俄罗斯采购或打算采购卡-29舰载武装直升机和卡-52舰载型的消息。

    直-10上舰必然需要加强机体结构和抗腐蚀性能,从而再次面临增重问题,在动力系统没有得到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增重显然勉为其难。事实上在原有动力条件下,直-10的改进升级几乎从一开始就濒临上限。因此,一切必须回归原点——换装更大马力、更高功重比的涡轴发动机。

    外贸型领衔升级

    令人略感意外,直-10诞生以来的第一个深度改进型号是外贸版。在2016年第11届珠海航展上,直-10ME首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出,2017年首次赴迪拜航展参展,2018年11月首次以整机形式亮相第12届珠海航展。2022年中,土耳其“国防工业”新闻报道,巴基斯坦决定取消与土耳其在2018年签订的30架T-129(A-129“猫鼬”的土耳其版本)武装直升机订单,转而采购中国的直-10ME,此后巴基斯坦智库PSF也确认了此消息,巴陆军航空兵司令宣称将在2023年接收第一批直-10ME,此后美媒《战术报告》进一步指出沙特也很可能采购直-10ME……

    毫无意外,直-10ME最核心的升级改进就是动力系统。据《兵工科技》2022年报道,该型机“换装了涡轴9发动机最新改进型号,最大功率达到1300千瓦,且具备较强功重比,飞行性能明显提升,武器载荷能力也更加强大,高温高原环境下作战能力领先”。

    外贸型直-10ME防护能力更强,而且可以搭载射程更远的导弹。澎湃新闻记者谢瑞强图

    在此基础上,直-10ME的其他改进措施水到渠成,如增加了6块附加装甲,安装在发动机舱段两侧、两名飞行员座舱两侧,及机头前部电子设备舱三处关键区域;再比如将航炮弹药携载量增加了3倍,武器外挂点也从原来的4个增加到6个,载弹量大幅增加。直-10ME甚至还可以挂载SW-6小型无人机及CM-501XA小型巡飞弹,执行战术侦察和打击任务;更能吊运“苍狼”轻型全地形突击车实施立体作战;此外,直-10ME也配备了类似“维捷布斯克”的DIRCM系统,高危环境下的战场生存能力显著提升。

    可以说经过全面升级改进后,直-10ME除毫米波雷达外已经不存在明显短板。而从网络流传的照片中,甚至还能看到有加装了顶置毫米波雷达的直-10ME,但考虑到涡轴9动力系统的提升幅度毕竟有限,毫米波雷达是否能够最终落实仍有不确定性。其实中国并非没有功率更大的涡轴发动机,已经装备直-20的涡轴10发动机额定功率超过1500马力,功重比也很不错,不过该发动机的油耗较高,且直10作为中型武直结构相对紧凑,在不做大的原设计修改的情况下是否能适配涡轴10也是个问题。

    低空防区外打击

    乌克兰战场上武装直升机的实际使用表明,武直在进入高危战场环境后的生存力将面临严峻考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3月1日俄军卡-52和米-28两大王牌武直可以确认的损失就有20架。武装直升机自诞生以来除反坦克外最直接有效的战术——低空持续火力压制/输出,在面对敌方隐蔽性极强、且密度极高的低空防空火力网时显得防不胜防。在此背景下,提高机载弹药的射程,从而具备低空空域的“防区外打击能力”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尽管这与武直给予地面部队近接火力支援的功能属性存在矛盾。

    直-10未来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高危战场环境,因此其升级方向除了直升机本身外,也包括机载弹药的升级。

    直-19发射导弹,从导弹外形上看,该弹未在直博会或珠海航展上公开展示,可能是新型导弹。图片来源:“中部号角”微信公众号

    2021年7月,美军使用一架AH-64E“阿帕奇卫士”发射了一枚以色列制造的“长钉”-NLOS导弹,在测试中成功击中了远在30千米外的目标;无独有偶,俄罗斯空天军的武装直升机也在乌克兰战场使用了“产品”-305空地导弹。这两种导弹的共同特点是弹体尺寸较大,均具备30千米级射程及非瞄准线制导攻击能力,采用多模导引头,不同的导引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技术转换,以用于打击不同类型目标。此外,“长钉”-NLOS和“产品”-305还具备双向数据链引导能力,导弹导引头视场可以通过弹上数据链回传至机载多功能显示器,以“人在回路”的形式对导弹进行直接跟踪引导。某种意义上来讲,“长钉”-NLOS和“产品”-305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直升机机载反坦克、攻坚导弹的标杆。

    2022年6月,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在《军事报道》栏目中,对新疆军区陆军航空兵某部的训练工作进行了报道。画面中该部装备的直-10也携带了一款尺寸较大,带有光学窗口的新型空地导弹。该型导弹貌似无法使用四联装挂架携带,而是采用了一种双联挂架。它也许就是类似“长钉”-NLOS和“产品”-305的国产新型机载弹药。

    没有后来者

    如果说直-10服役10年后才迎来重大改进令人费解,那么解放军是否会将自用型的直-10也全部换装或升级至直-10ME或更高版本则同样难以回答。必须指出的是,在武装直升机这样的紧凑型空中平台上做升级改进总是有上限的,即便换装了更大马力发动机,直-10原设计的中型武直定位决定了其基本尺寸空间,尽管短翼挂架功能的扩展相对容易,机内设备的扩容就没那么容易了。而这又带出另外一个问题,与其进一步在老平台上挖潜,为何不尽早立项下一代武直,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但真的还会有下一代武直吗?从全球武装直升机的发展来看,这一机种的未来似乎并不乐观。世界第二代武装直升机的装备时间基本与大国空军的第四代战斗机同步,当今天全球各国竞相投入五代战斗机的研发竞赛中时,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武装直升机领先大国却没有新一代专用武直立项在研。曾经的RAH-66“科曼奇”定位于侦察武直,且没能修成正果,当下美国陆军正由贝尔和西科斯基两大直升机巨头竞标的FARA项目同样定位于侦察武直,该项目的目标很明确,替代OH-58D侦察直升机并与“阿帕奇”并肩作战,并非“阿帕奇”的换代产品。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武装直升机仍然是二代机型的各种改进版本,美俄之外,印度、韩国等国正在研制的新型武直则仍在追赶美俄几十年前的产品水平。

    直-10武装直升机是陆航的核心装备。澎湃新闻记者谢瑞强图

    换言之,目前全世界没有所谓的“三代武直”,立项都没有,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是什么原因让武装直升机面临今天青黄不接的危机?我们知道,一种武器装备是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有战场需求,二是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虽然冷战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装甲决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两次海湾战争、格鲁吉亚战争、两次车臣战争、叙利亚内战这样的局部战争中,美军与俄军的武装直升机仍然威风八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是在主要军事冲突结束后的阿富汗与车臣战场,武装直升机也继续得心应手的执行着空中维稳任务,利比亚战争中法军的“虎”式武装直升机更是在濒海作战中一展身手。一系列的低对抗局部战争事实证明,武装直升机的战场需求仍然存在,但第二代,甚至第一代武直就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

    假如上马研制一款三代武直,它又将向何处走?美国人最初给出的答案是隐身,这条路并不划算,直升机因为有旋翼结构,很难达到固定翼飞机的雷达隐身效果,武装直升机的最重要功能是在中低空持续火力投送,这需要更大更重的机体以及短翼外挂架,这都与隐身原则相悖,且低空飞行也容易被雷达外的其他探测手段发现。“科曼奇”投资巨大,研制时间漫长,最后所获得的隐身效果与在实际作战能力上做出的牺牲根本不成比例,因此“科曼奇”真正的下马原因并非战场需求改变,而是过低的效费比。在新的FARA项目中,美军又要求竞标产品具备更高的飞行速度,然而西科斯基的S-97尽管已经能飞到480千米/时的“高速”,但与固定翼飞机相比,这样的“高速”又有多大意义?

    低空飞行,难以隐身,速度又不快,这些固有特质让武装直升机一旦面临高对抗战场环境必然陷入高风险与高战损的窘境,今天的乌克兰即在冷战后第一次提供了这样的战场环境。的确,“长钉”-NLOS和“产品”-305这样的远程弹药可以让武装直升机大幅度规避风险,可该类弹药太重太大也太昂贵,无法实现持续的火力输出与压制,且武装直升机在这样的低空远程打击任务中也并非最优选。

    新型空地导弹采用折叠弹翼,可能具备更远的射程。图片来源:“中部号角”微信公众号。

    被无人机全面取代?

    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拉姆斯菲尔德主政五角大楼时提出的轻型陆军改革计划——“辛塞基转型”——似乎早在2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未来的陆军用无人机将更加智能,带弹能力更强,因飞行高度更高,拥有比直升机具有更好的战场持续监控能力,甚至可以连续数天盘旋于某一区域随时察打一体。固定翼无人机的隐身效费比更高,且无人员伤亡风险,先进的数据链系统能够与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全维作战体系联网,作为节点发挥作用。至于武装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也并非无法替代,“辛塞基转型”设想的未来陆军无人机可以由地面发射车发射回收,战场使用弹性比直升机只好不差。

    与无人机搭档的是“斯特瑞克”或者新一代的模块化地面作战车辆,包括无人机节点在内的整个作战情报系统可以将各平台情报传递给地面战车,搭载不同需求弹药的模块化地面车辆只需要考虑发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射速更快的打击弹药即可,重火力投送与杀伤效能远超永远受制于地球重力的武装直升机。

    以目前的装备发展和俄乌战场实战情况来看,“辛塞基转型”所描绘的已经不是一幅科幻图景。用无人机传递实时情报给类似“海马斯”这样的远程精确火炮系统已是战场常规操作,察打一体型无人机也早已大规模投入使用,“翼龙”-2、“彩虹”-5等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可以配置16枚导弹,并且拥有比武装直升机远得多的航程和续航时间。

    无人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陆航也已经装备了无人机,两者协同作战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澎湃新闻记者谢瑞强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TB-2面对俄军强大的野战防空系统没能打出此前在纳卡的威风,进入2023年后基本销声匿迹,拥有大量同类机型的美国也没有给乌克兰支援更多这类非敏感性武器,这一切似乎预示着现有的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同样不适合高对抗战场环境,但以“柳叶刀”为代表的低成本巡飞弹和海量的消费级无人机却大放异彩,并可能预示着无人机蜂群攻击的恐怖威力——而这同样不是科幻。

    2021年央视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题为《中国无人机“蜂群”系统曝光一次可出动200架》的视频。由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研制的无人机“蜂群”系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视频中,无人机被装填在48联装发射器,发射系统用卡车底盘运载,整个系统犹如自行火箭炮。通过该发射系统,大量无人机可在短时间内连续投射升空,被投射后的无人机机翼展开,自身动力系统开始工作,随即组成编队向目标空域飞去,并在目标区域上空自主飞行,自主寻找目标。一旦发现目标,无人机会锁定目标并发起自杀式攻击。视频中还提到,该无人机“蜂群”系统甚至可通过多辆发射车,一次发射超过200架无人机,组成更庞大的“蜂群”,且具备精确编队、变换队形、对地察打、精确打击等多种任务能力。

    客观来说,20年前“辛塞基转型”所提出的全面轻量化陆军改革过于激进,美国陆军在拉姆斯菲尔德去职后也没能将其贯彻到底,但具体到其中的无人机与陆军信息化作战部分,可以看到相关装备和理念已初步进入实用阶段。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传统武装直升机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能够适配新环境的“非传统”武直到底应该什么样则还在摸索中。如此,各国不急于上马下一代专用武直也就不难理解了。

    (责任编辑傅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