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韩国青年传递加强中韩友好的真正意义”
韩国民众对华认知受负面情绪困扰,中韩民间交流该如何走上正常轨道?“对中国持有负面认知的韩国年轻人中,大部分是受韩国媒体和网络的误导。”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告诉《环球时报》驻韩国记者,受疫情影响,过去3年两国民间交流明显减少,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更多依赖媒体和网络,这其中不乏对华歪曲报道。他建议中方能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面对面对话等方式,向韩国青年传递加强两国友好的真正意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权起植说,各国青年都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但也容易改正错误认识,因此,要对中韩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层面的交流抱有希望。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从2019年起每年都举办韩中友好青年论坛,创造韩中青年对话的机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禹守根建议韩国多引进中国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和书籍,多搞一些有关中国话题的高质量演讲,通过这些方式让韩国年轻人认识到中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逐渐打消他们觉得“中国只是人多、钱多”的刻板看法。
“以去年中韩纪念建交30周年为起点,我希望中韩关系能在新的30年里向前向好发展。”谈到重塑韩国民间对华认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詹德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要警惕部分韩国民众的“厌华”情绪会牵制韩国政府推行友好的对华政策,并给外部力量离间中韩关系提供空间。他建议中韩政府层面要合力解决共同的难题,发掘新的利益增长点,如尽快升级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加强两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供应链稳定和对第三方市场的共同开发等。两国民众和媒体都要“平视”对方,积极评价对方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并通过频繁交流消除心理隔阂和误解。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环球时报》记者的一位韩国朋友几年前第一次准备到中国旅游时,担心治安状况不好,在厦门游玩了几天后,他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从那时起,这位韩国朋友就对中国产生好感,后来还带着母亲到中国旅游。
詹德斌认为,尽管政治制度不同,但中韩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共性仍非常多。目前民间出现的“共性越多、矛盾越大”的奇怪现象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中韩民间交流也将出现新的面貌。权起植也表示,随着韩中交流逐渐增加,韩国青年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将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