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给村民们带来的便利要多得多,放到过去也是如此。古码头寺门前义渡的一切恍如停留在过去半世纪前,两个精致的小石狮子矗立在此,见证着从古至今的船来船往。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寺门前义渡,沟通了湘江两岸的湘潭县和衡东县,彼时,当地乡贤在此设渡口,修建了码头。如今,两块石碑立在此处,记录了当时的故事,“寺门前义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崛起,见证了华夏儿女慈善有爱的优良传统,孕育并见证了马英九先辈的艰苦创业和成长发展”。
“码头就是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带头捐钱修的。”夏元湘说,当时在马立安的倡导下,一些人筹款共同建起了渡口。
“他们家是开锅厂的,当时是我们这的大户。”夏元湘说,自己以前常听婆婆讲,她年轻时和马英九母亲关系很好,“当时婆婆家里贫瘠,马家帮助了很多”。
“当时有从台湾(省)来的人,拿了一张相给我婆婆,问我婆婆过得怎么样,这张相就是马英九的照片,一张手扶在马背上的照片。”夏元湘说,早些年前,婆婆还曾经收到过一张马英九母亲寄来的照片,“她当时别提多高兴了”。
夏元湘知道的关于马家的信息,都是从婆婆那里听来的,包括这个当时马立安带头建起的码头。“碑上也都刻着,这个码头谁捐的。”夏元湘口中的碑,就紧挨着码头立着,上面刻着很多包括马姓人士在内的马家堰人当初捐资兴建码头的功德,其中也包括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清朝咸丰年间马朝彩等乡贤始设义渡的捐资石碑一块,越宣统三年马立安等继踵前贤捐资置田以为永久维持之。”
亭子边上,一棵四百多年的老槐树见证着这里的故事。如今,古码头已经不再使用,更宽敞的新码头接续着两岸的来来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