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苏联国内,等级森严、特权盛行。全苏有七十余万人,位列“干部花名册”。这些人控制决策着苏联决策层,垄断着经济命脉,操控着社会生活。而这一群人又是非常固化的群体,想要成为他们,必须先变成国家机器上的一个小部件。
卢卡申科盘算着,从一个连爸爸都不知道是谁的中学教员,到成为权力金字塔中的一员,名列“花名册”,至少可以让普通百姓或者比自己阶层低的人,叫自己“爸爸”。
在部队的七年间,卢卡申科一直从事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琢磨事相对比,卢卡申科把自己手上的政治工作变成琢磨人好机会。
▲在部队服役期间的卢卡申科和儿子照片
按照当时苏联军人退役政策,卢卡申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1982年,当他退伍时,就直接到了一个集体农场当副场长,没几年就当上了国营农场的党委书记、场长。
苏联社会中的“国营农场”可不是一些Z世代心里想的田园牧歌式的生产场所。苏联的“国营农场”大小一般能有两三百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四环以内那么大的面积。苏联的“国营农场”在这片土地上可不只是管理农业生产,管理者上管天下管地,可谓是一块小地方上的大权独揽者。
从那时开始,卢卡申科就走上职业官僚的道路,此时的他才三十岁出头。
他的两个儿子,含着金钥匙长大,过上了人们羡慕的官二代生活。大儿子维克多和次子德米特里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小学和幼儿园。
03
走进弱肉强食的权力丛林
在暮气深重的八十年代苏联政治环境中,卢卡申科显得格格不入。许多官员当敲钟和尚,专心自己享受的特权。而卢卡申科却处处都爱出风头,常常在工作业绩中想要胜人一筹,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内卷王”。
他在自己管理的国营农场中大兴土木,建了公路交通网,还改变农场之前的分配制度,俨然一副实干的改革家。他因此还在全苏农业改革会议上作为先进代表发言,进而进入苏联最高层的视野。
同样以改革家自居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这个年轻人似乎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戈尔巴乔夫周围,一群因循守旧的老头掣肘他,就如同卢卡申科周围昏庸的同僚一直鄙夷卢氏一样。
很快,卢卡申科如同祖坟冒了青烟一样,进入官运亨通阶段。他不久就当选白俄的最高苏维埃代表,成为专职议员。
80年代末的苏联,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习惯了见风使舵的官员常常难以适从。年轻的卢卡申科则展现出高明的左右逢源手段,他一方面积极组建自己的派系,在执政党内部成立了“为民主”联盟,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苏联传统政治形态的忠诚。
他在公共场合对苏联历史人物格外尊敬,随时把苏联建国之初的那些主张挂在嘴边,许诺民众这就是他要建立的社会。
当时白俄罗斯的当权者,实际上是站在反对苏联继续存在下去,希望苏联解体,白俄罗斯能独立建国的立场上的。
1991年,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这三个苏联核心圈层的加盟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协议内容很简单:埋葬苏联。
这份诞生在白俄罗斯土地上的文件,宣布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要脱离苏联,并且苏联自己也要终结它的存在。
当这份协议在白俄罗斯的议会上表决时候,年仅37岁的卢卡申科是唯一一个投反对票的人。聪明的他,当然知道自己这一票是没法挽回苏联分崩离析的命运,但他想要通过这一张反对票,把对苏联体制存有好感和怀念的人群,纳入自己的支持者中。
04
建立自己的强权帝国
穷兵黩武、官僚横行、阶层固化的苏联,终于走向了终结。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私吞了国有资产,有人积累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卢卡申科就属于后者。
卢卡申科的策略就是强化苏联意识形态中倡导“公平”(虽然苏联后期社会一点都不公平),自封为公平的代言人,对待穷苦民众表现出很强怜悯和同情,把自己打扮成和权贵斗争的勇士。
议会上,卢卡申科总是特立独行,发表一些雷人言论,主要都是把矛头对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让很多既得利益者感到被雷到了。
1993年,卢卡申科当上议会临时反腐委员会主席。这次,他就不光是对官员富豪打嘴炮了。上任不久,他就把反腐败的目标锁定在白俄罗斯最高领导人舒什克维奇。
舒什克维奇就是当初代表白俄罗斯签订《别洛韦日协议》的大佬。苏联解体、白俄罗斯独立后,不再设立总统,议长为国家元首,舒什克维奇正是这一阶段白俄罗斯的国家元首。
根据卢卡申科的调查,舒什克维奇曾安排政府房建部门为自己修建别墅,而且并没有给钱。
除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理克比奇也没逃过卢卡申科的打击范围。不过,卢卡申科竭尽全力并未找到总理克比奇本人的贪腐行为,只能指控克比奇对政府要员贪赃枉法及其外孙的不法行为负有责任。
最终,白俄罗斯议会于1994年1月免去了元首舒什克维奇的职务,总理克比奇则险渡难关。
其实从卢卡申科反腐大戏上就看得出,白俄罗斯的反腐靠的恰恰不是苏联式治理,而白俄罗斯的腐败则源于苏联式特权。
卢卡申科一贯在议会批判官员,将自己打扮成劳苦大众代表,这在苏联模式下根本就是自己找死。要不他可以试试斯大林时代在议会等公开场合骂一句“格鲁吉亚疯子”,或者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公开场合指责苏联干部享受特供食品而人民常常买不到面包。
如果卢卡申科敢这样尝试,轻则西伯利亚流放,重则神秘消失人间蒸发。
还不是苏联传统政治权力瓦解后,才有卢卡申科这样的人敢于“仗义执言”。
而卢卡申科针对的这些腐败行为,在苏联和原东欧国家中人们都习非成是了。
经过这一番反腐大戏,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国内声名鹊起。他不仅从政客中出圈,还成为国际知名的人物。
卢卡申科发起的针对白俄罗斯元首舒什克维奇的调查,引发了白俄罗斯政治分裂。在对舒什克维奇的态度上,白议会泾渭自分,元首和总理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关键的是,当时白俄罗斯仿效俄罗斯实行的“休克疗法”,把白俄罗斯的经济搞得一团糟。1993年白俄罗斯GDP总值比上一年下降10%。到了1994年第一季度,经济下滑进一步加剧,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34.7%。白俄罗斯1993年底失业人口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倍。
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形容另外一段时期的话来讲,这就是“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白俄罗斯施行了总统制。第一届总统大选,就在卢卡申科和总理克比奇之间举行。
▲竞选总统时候的卢卡申科
票箱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越是社会混乱,越容易选出黑马。白俄罗斯的第一届总统大选就是这样。克比奇多年执掌白俄罗斯最高行政权,而卢卡申科无非是个爱打嘴炮、喜欢唱高调出风头的政客,然而在第二轮选举中,卢卡申科竟然获得了八成的选票。
就这样,1994年,卢卡申科当上了白俄罗斯独立后第一任总统,而且一直当到今天。
05
卢卡申科的三胎家庭生活
卢卡申科在登上权力之巅的同时,家庭关系也发生着微妙改变。
妻子加林娜在卢卡申科接近总统大位的时候,就逐渐被冷落起来。卢卡申科当上总统后,加林娜没有随卢卡申科住在首都明斯克,而是继续住在老家(也就是两人高中相识的地方莫吉廖夫地区)。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