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美军出动战机击落小型不明飞行物体 称对民用航空构成了“合理的威胁”(4)

    2023-02-11 11:09:52 来源:环球网

    这一次,美国使用武力袭击中国民用无人飞艇后,又要将碎片送到情报机构研究。

    曾10次陪同美国前总统访华的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告诉谭主,

    现在,情报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政府对中国看法。白宫每天会接收很多来自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中央情报局对中国的看法一直都是负面的,一直都是煽动说中国将来崛起了,对美国的影响会很大。对于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要经费。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数百位情报官被调到了中国事务的岗位上。为了经费,为了不被再“调岗”,这些人需要中国这一“敌人”。

    这只是美国对华决策情报化趋势的一个切面。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开始酝酿对华战略,外界一直有其是否改弦更张的讨论,直到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战略框架逐渐形成,到今年,是行动的发力期。此次事件,从一定程度,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对华决策的底色。

    这样决策背后的根源,是认知的问题。抱着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对中国的判断自然会出现偏差。

    这种认知是怎么形成的?

    不久前,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曾前往美国,他专门访问了美国智库——美国官员中,很多都有在智库任职的经历。智库,成为了观察美国决策者认知的重要视角。

    吴心伯访问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坐落在华盛顿特区,距离白宫只有1公里。

    2018年,这家智库的前主要负责人与其他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观点——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

    这篇文章在华盛顿政治圈,释放了一种一旦提到跟中国“接触”和“对话”,就“政治不正确”的氛围,甚至于跟中国交流只能用中性的“沟通”(“communication”)。

    吴心伯告诉谭主,

    文章观点有很多夸大其词的地方,不够客观,但是它迎合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气氛的变化,所以实际上后来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还是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

    起显著作用的原因很简单——这两位作者,分别是坎贝尔和拉特纳。其中一位,是现任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另一位,则是现任国防部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来自这个智库。

    从这种氛围的智库走出的美国官员,在认知上,自然会带有偏见。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