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9日中印两国边境冲突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双方都在不约而同地增加兵力、试验新武器。和2019年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事件结束后不同,如今青藏高原上的解放军战士换了装,似乎有些不大一样。比如,前些天在央视军事频道上曝光的宣传片片段中,一个班7名解放军战士,却装备了多达6支171型冲锋枪;剩下一人也没有携带常规的步枪,而是携带了一支201型12.7mm反器材步枪。
央视军事节目的报道
如果按照高原上常驻的山地步兵旅9人制步兵班来看,一个班2个“山猫”全地形突击车的驾驶员,余下7名下车作战的步兵,这相对正常。但是下车作战的步兵均携带了171型冲锋枪,且这一班组内并没有配备机枪,这就不正常了:按照常规的班组火力配置来看,7人制步兵班里一般配备4支95-1/191式自动步枪,1具120mm火箭筒和1挺95/201式班用机枪。
171型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很短,只有200米左右,发射的是9mm手枪弹。而现阶段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的防弹衣均能在几十米内有效防御9mm手枪弹。很明显,这个步兵班组新换的171型冲锋枪火力要较原本的95/95-1式自动步枪或是191/192式自动步枪火力更加孱弱。无论怎么看,解放军都不应当把冲锋枪作为步兵班组火力配备中的主力枪械。本来171型冲锋枪,就是警察委托军方作为警用武器研制的,在解放军中的装备也会相当有限,主要装备在装甲兵、炮兵或者其他不以步枪作为主要武器的单位中,作为自卫武器使用。
所以,从哪方面看,这一套单兵武器配置都不太可能普及整个高原,而应当是为侦察兵执行特定任务时所配备的武器。相较于特种部队,侦察兵在前线作战时同样需要通过渗透等方式进入敌后,虽然十分相似,但侦察兵并不没有太大的可能脱离己方陆战打击体系。从上图中看,虽然没有配备太多的观瞄设备,但结合图中战士们身上携带的19式单兵作战系统来看,战士们依靠随身携带的信息化终端,就可以完成各项侦察任务,所以在此时突击步枪的作用微乎甚微,重量反而要较冲锋枪稍微多一些。
7个人6支冲锋枪?中印冲突后,高原解放军装备的枪变小威力却不减
同时,由于高原上的极端环境,决定了5.8mm口径的轻武器弹道性能并不会像平原上那么好。毕竟,5.8mm机步枪弹属于小口径弹,弹丸质量轻,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这也是民间鼓吹解放军应当普及装备中口径枪械的理由之一。同样也是因为高原的极端环境,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活动相当于在平原上负重20公斤。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显是越减轻负重越有利于作战,装备中口径武器显然与此相悖,而装备小口径武器又并不能将性能发挥到极致。
7个人6支冲锋枪?中印冲突后,高原解放军装备的枪变小威力却不减
所以,此时将原本的突击步枪更换成冲锋枪,是为了大幅减少战士们武器和弹药方面的负重,却又具有一定的自卫功能和杀敌能力。171型冲锋枪可以换上消声器进行微声作战,适用于敌后捕俘、穿插渗透等特种作战情况,还能抑制枪声传播、不容易暴露自身进攻方向。而且弹药与印军配备的部分冲锋枪弹药可以通用,利于敌后作战、侦察作战。
7个人6支冲锋枪?中印冲突后,高原解放军装备的枪变小威力却不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能够满足使用。同时,在步兵班中配备1支12.7mm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可以对敌军的一些轻装甲目标或者机枪火力点进行打击,使班组自卫能力和破坏能力的提升。如果发现一些高价值目标,还可以利用这一支狙击步枪进行远距离狙杀。毕竟大口径狙击步枪打击能力是最强悍的,穿透率是最强的步兵精准武器了。
这张照片从任何方向上看,都不能代表着高原上解放军的班组火力配置。如果常规步兵也采用这样的单兵作战武器配置,战斗能力将会大幅下降,因此其他步兵单位还会继续沿用191式突击步枪+201式班用机枪+191式狙击步枪的配置。
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冲锋枪
但如果是侦察兵,班组大量手持紧凑的冲锋枪,则可以在高原作战环境下仍然保留着灵活的机动特点。毕竟侦察兵不需要和敌军充分交火,特别是近距离交战,考验的是哪方的火力更强,缺乏机枪火力也无伤大雅。反而更加轻巧的冲锋枪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短兵相接时候瞬间释放出强大火力,会发挥出很强的优势。
7个人6支冲锋枪?中印冲突后,高原解放军装备的枪变小威力却不减
虽然此时冲锋枪的装备量相对多,但是并不代表着平原地区也会在侦察兵或者特战部队中大规模装备冲锋枪。相对来说,19-2式短突击步枪或者95B-1式短自动步枪同样便携,威力与现役突击步枪别无二致,此时冲锋枪可能只会在一个班组里配备1-2支,专门用于室内近距离射击或者微声作战。(责任编辑: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