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当地时间12月1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发表声明,妄称“不断增加的中国船只干扰了菲律宾渔民的生计”。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驳斥美方言行“旨在服务自身地缘政治私利”。
为了这种私利,今年5月,美日印澳在东京召开“四方安全对话”峰会期间还推出所谓的“海上安全新倡议”——“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该倡议宣称以打击“非法捕捞”为目标,实现海上信息共享,提升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各国的海域监控能力,以“维护自由而开放的印太地区”。大半年过去,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专门针对中国的IPMDA显得有些虚张声势。
在警惕和防范充当“世界海警”的美国搞“海上联防队”图谋的同时,中国与印太国家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是对“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倡议的最好回击。
7月18日,中国海警局“长山舰”和“石城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前往北太平洋公海执行渔业执法巡航任务。(新华社)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胡波看来,美国将通过技术合作、舆论造势、叙事竞争和外交层面推进“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倡议。
胡波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技术合作方面,美国声称IPMDA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遥感和无线电等商用数据,整合与扩展位于印度的印度洋信息整合中心、位于新加坡的信息整合中心、澳大利亚资助在瓦努阿图设立的太平洋融合中心,以及太平洋岛屿论坛渔业局在所罗门群岛的区域渔业监控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的数据。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也打算向美国鹰眼360公司购买其天基无线电检测系统获得的船舶监控信息,并通过美国海军的“海洋视野”平台等渠道向其伙伴国发布数据。
在舆论造势方面,据胡波观察,9月以来,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及专门炒作中国海洋威胁的美国智库“亚洲海事透明倡议”开始造势,刊发多篇污蔑中国渔船行为的文章,夸大中国渔船的活动及对海洋环境甚至地缘政治的影响。
一些美国媒体在10月底、11月初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华期间发文,炒作和渲染IPMDA推出3个月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船首次派出全副武装的舰船在东太平洋地区“执法”时,与中国远洋捕鱼船队发生“对峙”,声称“拜登政府正考虑是否对相关中国渔船采取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