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摩根士丹利亚洲和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结束放缓,增速或可达到美国的10倍(6)

    2022-12-22 10:49:39 来源:参考消息

    观察者网:换句话说,国家和政府恰恰应该将市场中的一些阻碍拿掉,让整个市场更流畅地循环起来,其实这也符合我们现在讲的“内循环”。

    张军:而且这么做,也是在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履行承诺,外界会更尊重你的做法,给予正面评价。尤其当我们今天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在这方面更应有所警惕。

    观察者网:其实我一开始在听到“无热点有重点”的时候,理解偏差了,我把“重点”理解为可能国家通过引导或基于国家战略目标去“创造”一个重点。所以我的疑惑是,这样做固然可以创造很多重点,但广大的普通人从这些经济活动中的获得感可能会变低。听您这样解释之后,其实通过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可以有更大层面的群体参与其中,国家经济发展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能从中得到更好的体现,换句话说个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会更强。

    当经济发展、积累快的时候,普通人也有巨大的获得感,人们不会过分在意差距的问题,但当经济相对比较沉寂的时候,人们就会去关注差距拉大,这也会打击预期。

    张军:对中国来讲,尽管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毕竟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大国崛起的独特现象;也就是说,当崛起到了一定阶段后,在这个阶段上它的经济总量的追赶速度会快于人均收入的追赶速度。

    我们甩掉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的速度很快,也就十几年时间,但人均收入就不是如此;毕竟我们有14亿人口,想要在全世界排行中一步一步走上去,需要很长时间。但又因为我们经济总量大了,所以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人家会把我们看成发达国家,但其实只是中等收入国家。

    而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仍然面临很长的发展道路。按照我们的目标——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非常需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需要自身内部的市场主体的活力维持在比较高的状态,否则发展过程会很不容易。

    观察者网:生产力的提升或经济增速,其实也关乎全市场的共享程度问题,好像有时候大家过于专注某些行业之后,会发现它只是局限于这几个领域内的增长,其他有些领域的增长是相对停滞的或者被忽视掉了。

    张军:这个我在演讲中也曾提过,过去我们通过加工出口,使得可贸易部门快速扩张,相对而言其他部门,比如服务业以及一些传统部门没有太大变化。

    当少数部门成为引领性的部门,比如出口成为引领性部门,那么资源就会开始往这个行业流动,劳动力开始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流向加工出口行业,然后通过这个行业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并且融入全球经济。所以,在追赶阶段的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可能就是一种非平衡的发展模式,但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的不可贸易部门不能长期处于不发展的状态。尽管出口部门先行一步,但最终还是要跟不可贸易部门的发展协调起来。

    当年,萨缪尔森和巴拉萨他们做过一个研究,被人总结为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意思是先发展出口部门,等出口部门工资提高以后,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来到这个部门,然后这个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服务业以及国内其他部门产生拉动效应,慢慢的两边差距会逐渐缩小,以此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所以,从追赶策略上来讲,经济发展一开始走不平衡发展的道路是合理的,但是到了下半程,还是要走向更平衡的发展。我想,中国现在应该是到了这个阶段。但如果这个过程仍是国家主导,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加的不均衡。

    观察者网:张老师,您提到均衡发展的事情,正好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专精特新”部门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平衡之间的关系。我记得您曾讲过“专精特新”部门可能会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发展起来,这个现象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差距?

    张军:中国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小巨人”企业,工信部给了一个专用名词,叫“专精特新”企业。它们是在某一个产品上高度专业化,靠技术创新来赢得竞争力,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企业,而是靠市场上的资本来推动创新所形成的高度专业化企业。有点像德国的某些公司,可能上百年就做一样东西,做到业界最好。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