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北溪管道事件 美俄舆论战外更多事情值得警醒

    2022-10-01 10:13:58 来源:直新闻

    直新闻有关北溪天然气海底管道泄漏风波持续发酵,美俄舆论互批对方是袭击黑手的指责也愈演愈烈,俄罗斯已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周五商讨这一非常事件,管先生,你对此如何看?

    特约评论员管姚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关安理会对北溪管道事件进行商讨的确切消息,而且现在相关方展开的调查尚处初始阶段,尤其对海底管道泄漏现场的实地勘察尚未展开,在至今并无调查突破且缺少实锤证据的前提下,即使安理会展开会商,恐怕也难以得出实质性结论。

    更何况,北京时间周五晚还有最新突发事态,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举行正式签约仪式,确认“兼并”俄罗斯在乌实控的四个州,这无疑是俄乌冲突进入第8个月的又一重大事态,如果安理会此时会商,势必会引发成员间激烈且更加紧迫的博弈与争论。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态的严重性被低估,我个人甚至认为,较之“领土兼并”,北溪管道事件的冲击与危害,反倒辐射波击面更广,受影响人群更多,甚至对整个国际社会都特别敲响了警钟,德国国会防务委员会主席玛丽·齐默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甚至直斥这是“classic hybrid warfare”,是所谓“经典混合战”,是“俄乌战事在能源领域的延伸与放大”。放到欧盟9月最新通胀数据达到创纪录的10%的大背景下,整个欧元区的痛感更加强烈,至于欧洲第一经济体德国,那更是关乎能源安全乃至整个产业安全的生死考验,已有产业人士悲观预言,伴随能源危机导致的电力价格飚升、制造业外移,整个欧洲的工业基础都被摇撼,欧洲工业将遭遇长期且不可逆的损失。这些都可以理解为“经典混合战”的战争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所有人尤其是欧洲大陆共同承受的。

    直新闻西班牙能源大臣指责,北溪管道事件是“俄方刻意挑衅的结果”,美媒更指责俄方在打响所谓全面能源战,你对此有何分析?

    特约评论员管姚西班牙能源大臣的“刻意挑衅”说,与其说是实锤指控,倒不如说是这位女大臣面对油气价格飞涨的情绪发泄。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就特别回呛,指责俄罗斯幕后施袭自家油气管的说法“愚蠢至极”。

    美媒指责俄罗斯以所谓“自残放大招”的方式撬动能源杠杆,但既是杠杆,不是应该时时攥在手中才成其为杠杆吗,为何一炸了之?而且是代价如此之高的一炸了之?目前已知北溪管道累计发生四处大规模泄漏,管道内的残留天然气也快泄漏殆尽,随着海水的漫灌,工程专家的悲观预测是,北溪一号可能会报废,北溪二号有望修复重启,当然此前美国的强力干涉加上后来俄乌冲突的爆发,二号就从来没使用过。

    北溪一号管道其实是两条并行的海底输气管,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十年,俄对欧洲的油气出口每年可挣1200亿美元,其中大头是由北溪一号管道挣来的,那么俄方果真愿意如此自残,账是这么算的吗?芬兰总统尼尼斯托昨天接受《赫尔辛基日报》采访时说,油气管道事件至今迷雾重重,短时间很难作出评估,但他随后提了个问题,does anybody benefit? 有人从中受益吗?这当然是值得追问,你很难评估俄罗斯会从管道遇袭事件中真正受益,但闭着眼都能猜到,最大受益方当然是美国。之前美国一船卖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可以净挣一亿多美元,现在当然会挣得更多。顺着芬兰总统的思路,“在谁干的”核心追问之外,其实还应追问:谁能干?谁敢干?50米水下,在北约密布探测装置的水声监测区内,有能力以无人潜航器或其他爆炸装置搞袭击的,放眼全世界,单手可以数得过来。

    《纽约时报》昨天的标题用了个问号,Was It Russia? 是俄罗斯干的吗?但到了《时代》周刊,问号在标题中直接被拉直了:Russia Blows Up Gas Pipelines,俄罗斯自炸输气管,美刊说,这是俄方全面宣战“其业已输掉的能源战”,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美媒在打响对俄舆论战。

    直新闻北溪管道事件对外部世界又带来哪些警示?

    特约评论员管姚这是值得探究的紧迫追问,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所谓“经典混合战”是以这种残酷逻辑厚黑手段上演,那么当然有理由追问,这次是海底输气管遭破坏,那么下次,一旦战事打响,海底光缆会不会也将遭殃?那可是关乎网络安全与通信安全的命门。水下的危险一幕,有没有可能也会在空中乃至太空上演呢?不管北溪油气管道非常泄漏事件的最终调查真相如何,或者它再度沦为又一个被各方相互攻讦各执一辞的罗生门事件,但无可否认的是,此一事态被公认是俄乌冲突的危险外溢,是所谓常规战事的延伸。

    我们恰恰也在俄乌冲突前线看到,过去8个月来,针对乌境内大型基建尤其是核电站等高危敏感基建的攻击事件层出不穷,所有这一切,都反复敲响了基建安全的警钟。应对非常事态,锻造安全能力,这是大国捍卫自身安全利益的能力必备。就此而言,外交部前段时间持续回应美国NSA即网安局下属机构对中国大学及机构的网络攻击,全面揭露其网攻手段,正面警示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责任编辑傅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