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核战争。中美均是拥核大国,如果中美将来出现的全面军事对抗无法调和,最终会面临核战争风险,但可能性相对较低。美国的核政策进攻性、威慑性特点明显。近几年,美国先后退出《反导条约》、《中导条约》等军控法律文书,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持续推进部署全球反导系统,谋求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导,并向澳大利亚出售核潜艇。
同时2022年5月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的核威慑风险,以强化美国的核力量。中国则始终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一直将核力量规模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月3日,中、法、俄、英、美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这份联合声明重申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一原则揭示了核武器的本质是威慑,而不是用来打仗,五核国对这一基本事实的承认将对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战争的危险有很大的帮助。结合美国对中国的全面竞争战略来看,美国在核问题上对中国的恶意攻击不会平息,更多会将核战争作为威慑他国的噱头,爆发核战争的风险相对较低。
五是认知战。美国不断针对中国政府领导力和中国意识形态体系进行网络的认知攻击,破坏中国政府的权威,分化中国社会的团结。综合美军方开源的信息看,美国清醒的认识到,不考虑瓦解中国政府组织的领导力和意识形态体系,即使解放军遭受了重创也能在强大领导体系下迅速恢复起来。因此针对中国政府领导力和中国意识形态体系的网络攻击比对解放军的网络攻击更有战略价值。
美国信息安全专家利比克认为,中国高度统一的政治体系本身就是高价值的战略攻击目标,而且中国的长期稳定需要依赖民族主义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率出现波动,就可以看作是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网络攻击,破坏中国政府领导力的战略机会。他认为,经济波动会导致失业,通过网络对中国的年轻人进行渗透,本身能产生巨大的网络攻击作用,其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但战略意义甚至高于直接与解放军进行网络对抗。
(二)中烈度的博弈,将逐步走向中美全面脱钩
首先是科技脱钩。对美国科技竞争战略进行分析可知,美国在对内增强自身科技实力的同时,对外谋求科技独占性、保持对关键技术的控制并抑制他国技术创新能力,即“自强”与“排他”两种思维模式共同根植于美国的科技竞争战略思维之中。近几年中国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实现了科技实力的大幅提高,中美之间技术优势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美国在科技领域“领头羊”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