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兆鑫 高兴隆 马灿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随着海洋安全对于各国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海军作为维护海域安全、保障海洋开发的作战力量显得愈发重要。各类军舰是海军作战人员征服大海、拍击惊涛、制胜敌军的最根本的武器装备,但其十分有限的服役年限却成为各国的痛点。一艘军舰可以服役多长时间?退役后的军舰将何去何从?各国采取何种方法才能找到平衡军舰维护军费与保持战力的最佳支点?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各海洋大国。
涅槃重生—军舰再战骇浪
军舰远航,止步于腐蚀与过时
一艘军舰在制造之初,它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最终停止航行的结局便已注定。在海洋“腐蚀之水”与时代“逆流之水”的双重作用下,任何一艘军舰都无法逃脱退出现役的命运。
海水的溶解氧、溶液温度、盐度、流速、pH值、微生物等因素,都对军舰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尽管这种腐蚀是微小的、不可见的,但经过军舰数以年计的服役时间,船体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目前,防腐涂层广泛应用于造船工艺中,但涂层的作用也有时间年限。初期,涂层吸水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均匀扩散,而当溶液到达基体后涂层吸水与渗透压有关,余氯越高腐蚀越严重,形成腐蚀产物盐溶液浓度也越高,渗透压也越高,涂层破坏也越严重。
此外,船舶航行、船舶操纵等因素也加速了船体的腐蚀程度。一些跨纬度较广的军舰所经历的温差高达数十摄氏度,气温的冷热变化使钢材收缩不匀而产生裂纹,同时会破坏涂层而加速碳钢腐蚀。军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上恶劣天气,如台风、气旋、季风、大风浪等。在这些动载因素对船体的撞击和挤压的作用下,船舶会发生扭转、弯曲、振动等效应,使船舶的涂层更易被腐蚀。有研究表明,在海水和交变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船体碳钢的疲劳寿命会明显下降。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因为看似不起眼的"外伤",一艘艘军舰也将走下海浪疆场。
对于军舰而言,海水是对其制造工艺的考验,而时间则对其顶层设计提出要求。在各国对于科技的大力度、大强度、高速度的发展下,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一代更比一代快。一艘军舰的服役时间越长,就代表着它与时代前沿的科技水平差距越大。胜利号是英国海军名舰。该舰下水不久,就一直作为“预备舰”直到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它每年航行后都要经过一次整修,1783年它再次被列入预备役名单。1789年在经过整修后重返舰队,1796年成为了海军上将约翰·杰维斯的旗舰。圣文森特角海战后,它被认为存在“缺陷”而退出服役,改作为医疗船。在1922年,为了纪念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牺牲的霍雷肖·纳尔逊中将,胜利号作为纳尔逊中将的旗舰获得重修,在朴茨茅斯港一直作为一个浮动的仓库。之后,它被拖到有名的2号干船坞永久保存。对于因科技水平大幅落后于时代而退役的军舰,胜利号是一个典型,该舰在英国海军中的服役状况展现了这类军舰的尴尬局面。
无论是海水的腐蚀还是时代的淘汰,都导致大国重器、海军强武的军舰在履行使命中加速迟暮,各国在军舰更新换代中投入大量军费,不断探索“可持续”的军舰发展之路。
运行过载,梦断于脆弱与昂贵
如同食物被标注上保质期,各国军舰也在服役计划中便标明了服役年限。但在世界军事历史中,也有一些军舰备受青睐,国家斥巨资为其更新装备、更换部件、维护船体,但战场是现实、残酷的,违背客观规律、不符合常理共识的付出并不会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效益。一艘军舰的顶层设计早已决定了其最大航行速度、最高战斗能力、最强防护能力,当军舰超年限服役,脆弱的综合能力、昂贵的维护费用都预示着其参与战斗的悲惨后果。
大和号曾是日本海军精神的象征,该舰的建造与维护的军费投入超过了两艘翔鹤级航母的代价。在其建造之时,日军高层许多将领便认识到未来的海战一定是航母的战场,但迫于海军总长的压力,大和号军舰的建造计划没有被改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和号在诞生之时就落后于时代,其在战斗中的孱弱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中途岛海战的失败,日军海上防御力量大减,大和号在当时遭到了美国潜艇的攻击,仅仅一颗鱼雷就使得其机械室、火药库进水,导致船身大幅度进水,最后只能返港维修,而这也让日本海军意识到,大和号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反潜能力。尽管维修后还在其关键部位加厚了装甲,加装了很多的高炮和警戒雷达,但是,冲绳岛战役时,大和号依旧没能逃过沉没的命运。
由此可知,军舰至服役年限后,并不适合在仅仅进行修复和加装的情况下继续投入使用。如同一艘一战时期的V级驱逐舰无论投入多少军费去更新各部件,加装各类火力,其综合战斗力都无法超过一艘普通的伯克级驱逐舰。军舰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单一型号军舰的长期使用,而在于一类军舰不断改良结构、创新设计的传承之中。
涅槃重生 ,赓续于模块与规范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科技创新的洪流,远不是某一领先当前时代的军舰可以阻滞的,军舰必然要服从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为了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军舰发展之路,必须妥善处理退役的军舰,这是军费节省的关键之处。军舰刚起步之时,由于退役军舰的拆解难度大,且伴有极高的泄密风险,所以旧军舰一般都会被抛弃在海港,任其腐蚀直至破败在海水里。目前,各国不断探索,改变了以往不经济、不合理的做法。
一方面,部分退役后的军舰所含技术涉密等级不高,可以出售给海军实力偏弱的发展中国家,以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以投入本国的民用行业,如保存于军事博物馆进行展览等。另一方面,对于技术涉密等级较高的军舰,需要遵守严格的保密规定,这一类军舰常常被作为靶船来测试新式武器装备的威力,以便得出更加贴近实战的毁伤评估,或直接熔铸掉,重新炼成钢铁。尽管这些方式方法对于退役军舰的价值再度利用,但只是发挥了其经济价值,并没有实现新旧军舰军事价值的“可持续”。
为了提高军舰更新换代时的继承度,军舰制造或许可以合理调整以往一体式的船体设计与布局,加快推进模块化、规范化发展,在军舰的抗撞击、抗风浪性与“可持续”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既做到固若金汤,又做到方便拆分。一艘军舰在其服役年间可多次更新火控模块与动力模块,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其退役时,其结构中完好的模块可以继续安装至新型军舰中继续使用。这种高继承度的方向应该成为军舰制造的探索的道路之一,在不断改善模块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旧军舰的军事价值的“可持续”。
模块化、规范化的设想目前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但其为军舰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理论上可行的思路。如今,世界上各海军强国都在不断完善军舰的发展模式,或许会提出更贴近实战、更注重性价、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道路。届时,退役的军舰必将能以另一种方式涅槃重生,再次投身海军力量建设,驶向大海劈波斩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