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王世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
3月30日至31日,中国屯溪举行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会议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联合声明》和《阿富汗邻国关于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及务实合作的屯溪倡议》两份文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达教授认为,在阿富汗问题“热点遇冷”,西方刻意忽视阿富汗人道主义危机之时,中国采取务实的态度持续为阿富汗提供粮食和疫苗,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阿富汗“由乱及治”的努力。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王世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
观察者网:第三次阿富汗外长会的成果集中反映为《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联合声明》和《屯溪倡议》,您如何评价这两份文件和成果?
王世达:这次阿富汗外长会成果丰硕,集中体现在你说的这两份文件里:第一份文件是《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联合声明》,第二份文件简称《屯溪倡议》。
两份文件各有侧重,第一份主要是原则性的共识,就像声明里提到的阿富汗邻国各方在坦诚务实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这个坦诚务实和相互理解非常重要。这两个词是非常正面的词语,放在阿富汗邻国对于阿富汗问题的态度上非常贴切。
第三次阿富汗外长会。图源:澎湃新闻
我们知道美国和西方在阿富汗问题上和地区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在其他更大的多边平台上,很难用坦诚务实和相互理解这两个词来形容。
首先,阿富汗邻国在阿富汗问题上有比较深的理解和共识,具体到联合说明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主要分为政治外交,人道经济、安全反恐、难民以及相关的机制建设,涵盖了阿富汗问题的核心领域,包括了政治、经济、安全、难民等,尤其是机制建设非常重要。
第二点,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去年8月份首次召开,到现在为止开到第三轮,前两轮都在阿富汗举办。阿富汗外长会在阿富汗问题上共同地发出邻国的声音,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如果有一个机制能够落实之前三轮和以后每一轮的阿富汗邻国外长会的共识,那么外长会就不只是寻求共识,而有能力把阿富汗邻国外长达成的共识落地,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我看来这个机制非常重要。
第三点,如果下一轮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机制顺利成立的话,那必然将会和现在已经存在的“中美俄+”阿富汗问题特态机制相互补位配合,一同构成凝聚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与地区共识的非常重要的两大平台,有利于推动阿富汗局势的过渡,这是我对联合声明的看法。
《屯溪倡议》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经济重建,主要是阿富汗邻国在阿富汗经济重建与务实合作的一个倡议。中国讲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没有经济与合作,那么政权的稳定、安全的维持可能都是无缘之木,所以阿富汗邻国包括中国在内充分地看到了经济重建在阿富汗的战后重建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屯溪倡议》是在经济重建领域凸显了阿富汗邻国能做的事情。我们看到《屯溪倡议》范围比较简单明了。在若干个领域,包括互联互通、经贸、人道主义援助、经济重建几大块,每个邻国做的事情也比较清楚,这样的好处是让阿富汗邻国在对阿富汗的经济重建提供帮助可以更加地有的放矢或形成合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源浪费。
观察者网:上周,王毅外长出访阿富汗等南亚四国,中国首次举办了阿富汗外长会,外媒却用“中国打什么算盘”、“中国布局阿富汗“等描述,您对此如何看待?
王世达:布局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地缘政治角度,也是一个从地缘博弈视角出发的词语。这也彰显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比较大的区别,特别是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作用。
就像这次外长会上提到的,阿富汗朋友们认为中国是唯一没有伤害过阿富汗的大国,这句话评价非常重要。历史上早在19世纪英国和沙俄大博弈的时代,阿富汗就深受大国博弈之苦。
我们知道英国、沙俄、苏联,包括后来的美国,其实在阿富汗都有相当的布局,都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而恰恰相反,中国在阿富汗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出于自身私利,而在阿富汗谋篇布局。
“在阿富汗问题上中方没有私利,不寻求势力范围”,这几句话的定位凸显了中国对于阿富汗问题的立场,就是不谋求私利,不追求势力范围,积极推动阿富汗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
因为阿富汗是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东北部瓦罕走廊和中国新疆直接接壤,中国的外交政策“睦邻、安邻、富邻”这六个字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种切实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周边外交政策和原则。
观察者网:我们关注到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有了阿方代表,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作为阿富汗代表出席了阿富汗邻国外长首次对话会,这释放了哪些信号?给阿富汗的重建带了哪些帮助?
王世达:穆塔基参会恰恰体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和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一个非常鲜明的立场,任何涉及阿富汗的重大决策,无论是政治权益还是经济支持或是人道主义援助,我们都不能绕开阿富汗临时政府——事实上阿富汗的掌权者这一方。
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图源:凤凰卫视
去年8月份阿富汗塔利班夺权之后,美国和西方始终有这么一种声音,就是把阿富汗塔利班临时政府和阿富汗人民分开。当阿富汗人民面临人道主义危机时,西方要提供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又不能让他们不认可的阿富汗临时政府所回应,甚至提出了把人道主义援助通过国际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向阿富汗民众提供。首先不说这种行为的对错,只是从可行性上讲,这种设想根本就不可行。
因为任何一种非政府组织,无论组织系统多庞大,对一个社会的基层接触多宽泛,也比不了一个有效的国家政权对阿富汗国家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基层的接触那么深。
尤其是阿富汗塔利班从农村地区起家,对阿富汗农村了解最深刻,对阿富汗社会接触最密切,是一个扎根于阿富汗乡村地区的政治组织,也是一个事实上的政权。那么美西方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削弱对阿富汗人道主义援助的成果,不利于阿富汗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想实现阿富汗局势的平稳过渡,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接触方,如果绕开阿富汗临时政府,接触的只能是反对派,反对派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阿富汗的内乱再起,不利于阿富汗局势的平稳过渡。
观察者网:关于这一点,近期塔利班教育部再度关闭女子中学,一些西方国家明确提出人道援助要与阿富汗临时政府政策挂钩,而这些言论遭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王世达:中方包括阿富汗邻国在内,一致反对将人道主义援助政治化,援助是基于阿富汗民众迫切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援助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和缓解阿富汗面临的缺粮缺疫苗等现状。
另一方面,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整体上认可阿富汗临时政府过去半年以来的执政,也提出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妇女权利和女童受教育权利,包括各族裔群体和妇女儿童在内的全体阿富汗人民的基本权利。
媒体上曝光的阿富汗临时政府关闭女校,对于女童读书的限制性措施,以及少数民族族裔在阿富汗政治的代表权问题。这些方面可能阿富汗临时政府仍然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毕竟妇女的工作权利、女童的受教育权利是一个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权利。
中方包括阿富汗邻国尊重阿富汗的传统和信仰,但是一些基本性的原则,我们还是要敦促阿富汗当局遵守,这也有助于阿富汗当局进一步提升形象,减少阿富汗当局在未来获得国际承认所面临的障碍,也有利于阿富汗局势最终的顺利过渡。
观察者网:在阿富汗问题“热点遇冷”的特殊时期,中国发起这次会议,为阿富汗持续提供人道援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如何评价中国的“解题思路”?
王世达:第一点,中方发起会议,包括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及其配套的会议,彰显了中国对于阿富汗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向国际社会表明阿富汗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俄乌冲突热点而分散掉了对阿富汗应有的关注。
从人道主义危机的角度讲,美国和欧洲都高度重视乌克兰现在的人道主义危机,但我想说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远比乌克兰的更为严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失的数百万阿富汗难民至今仍然在阿富汗周边国家,特别是伊朗和巴基斯坦,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难民流散到阿富汗周边。阿富汗难民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从哪个方面讲都比乌克兰危机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要重,两者都很严峻,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不能忽视阿富汗现在的人道主义危机。
阿富汗人道主义危机。图源:视觉中国
第二点,阿富汗本身对于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因为历史的原因,阿富汗曾经长期内战,基地组织正是借助阿富汗的内乱而做大,策划了针对美国世贸双子塔的“9·11”袭击,导致美国发动了持续20年的反恐战争,这一战争的影响持续至今。
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和教训,不能让类似事件重演。阿富汗境内现在已经有伊斯兰国结盟的一些极端组织在阿富汗活动,不能再让阿富汗的领土被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暴恐组织利用,威胁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看,中方举行这次会议彰显了对于阿富汗问题的高度重视。至于“解题思路”,刚才也提到一些,第一个原则是在阿富汗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更务实的态度。
阿富汗局势演变至今,特别是去年8月份的阿富汗军事演变是在没有重大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自发性的演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讲尊重阿富汗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采取务实的态度看待阿富汗的局势变化。
第二点,在阿富汗问题上尽可能地达成国际和地区共识,不要把相关国家在某些领域的分歧和争论延伸到阿富汗问题上,因为阿富汗的稳定、安全和发展符合所有方的利益,阿富汗的混乱和战乱会伤害每一个国家的利益,因为恐怖主义是不分国界的。
第三点,未来阿富汗的局势演变,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地区国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人道主义的介入,都不能刻意绕开阿富汗相关当局这一个关键的当事方。
观察者网:确实阿富汗难民和人道危机比乌克兰的更严重,但是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反而对阿富汗的关注比较少,这种双重标准和远近亲疏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
王世达:从去年八月到今天的俄乌冲突,西方的主流媒体对于阿富汗的关注度迅速下降,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媒体彻底聚焦乌克兰冲突,而且它的聚焦非常有倾向性。
西方媒体大肆宣传所谓的俄乌军事冲突导致了乌克兰的人道主义危机,打着人权的旗号,发布明显地有价值判断的报道,我想提醒各方看事情还要看本质。
乌克兰冲突为什么演变到这一步?大家都有一个判断,如果没有某些势力的刻意挑拨和搅局,我觉得乌克兰未必会走到今天,也未必会引发俄乌冲突。
至于他们背后的原因,其实逻辑很简单,这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关,因为从特朗普时期推出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我们看到它的安全战略中心已经不再是反恐了,从奥巴马、小布什时代的全球反恐压倒一切,逐渐转向了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应对所谓的针对美国全球霸权的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去年拜登会不顾一切地从阿富汗撤军,也能理解为什么美西方对阿富汗的兴趣迅速降低,撤军之后对阿富汗的援助、资金投入迅速终止,导致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
阿富汗局势过去20年没有好转,为什么要撤出呢?并不是因为把问题解决了,而是要转移军事中战略重心。那么为什么乌克兰冲突那么受重视,同样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它的安全战略重心就是所谓的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斗争,俄罗斯显然是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乌克兰问题上显然它是针对俄罗斯,也乐见俄罗斯深陷俄乌冲突这场战争中来实现美国的利益诉求,一切都要从美国国内的重大战略判断作为出发点。
观察者网:对比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大多是军火,而中国给予阿富汗的援助则是粮食和医药,这背后反映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哪些不同?
王世达:我想援引一下前阿富汗驻华大使巴辛先生的一句话,当年他当驻华大使,曾经跟我见面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某些国家给阿富汗带来的是枪炮,中国朋友带来的始终是帮助和友谊”,这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当时还说了另外一句话,“某些国家早晚会离开”。当时美国还没有撤军,所以我想巴辛先生说的肯定就是美国及其盟友。阿富汗是中国永远搬不开的邻居,从阿富汗朋友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和美西方提供的援助物资是完全不一样的。
美西方援助给乌克兰枪炮、情报、后勤,甚至大把的援军,名义上是援助,实际效果恰恰导致了俄欧冲突的持续化,人道主义危机的扩大化。因为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越阻碍俄乌双方尽快达成政治和解与妥协,人道主义危机就越为严重,可以看出这些打着人权名义,提供枪炮援助的美西方是非常虚伪的。
中方对于阿富汗提供的援助是一批又一批的疫苗和粮食、棉被棉鞋等,这些真正着眼于阿富汗的民生和阿富汗人道主义危机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除了援助外,前段时间,南南合作基金会和联合国的相关机构又对阿富汗启动新一轮的援助,彰显中方对阿富汗问题的斡旋和协调,同时也非常注重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这样才能使各地区国家对阿富汗的援助实现最大效果。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塔利班的外交承认,美国因为阿富汗关闭女校从而取消了与塔利班会谈的多哈论坛,英国《卫报》称这一举措搅乱了美国对塔利班给予外交承认的进程。在各国关注讨论阿富汗重建问题的时候,阿富汗政权的国际承认会如何发展?
王世达:阿富汗政权的国际承认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第一点,这次阿富汗塔利班执政的国际环境比上一次1996-2001年好得多。虽然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承认塔利班政权的合法性,但是几乎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各方都与阿富汗临时政府保持密切的沟通。
从美国和欧洲方面讲,他们在挪威奥斯陆和卡塔尔多哈,包括其他一些地方保持了不间断的接触。而且动辄就是美欧整体的阿富汗特使或阿富汗大使与塔利班方面的沟通和接触,更不必说地区邻国和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俄罗斯组织的莫斯科进程等平台和会议都在和阿富汗临时政府保持密切的接触,这一点是上一次阿富汗塔利班执政所没有的。
第二点,在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执政问题上,确实有一些大家都认可的内容,比如政权的包容性问题,可能中方包括地区国家所认定的包容性和西方认定的包容性未必是一码事,但是不管怎么讲,任何一个组织在阿富汗如果想彻底地垄断权力,必然会导致其他组织的反抗,甚至引发新一轮的内战和冲突,这不利于阿富汗局势的稳定与和平发展。
所以中方包括地区国家主要是从阿富汗的持久和平角度来考虑阿富汗政权的包容性,那西方可能是把更多的政治力量加入阿富汗政权,这种标准可能会不一样。
第三点,我们在敦促阿富汗临时政府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的同时,还是要避免一味地提要求、提条件,要塔利班做这做那,而没有任何正面的回馈,这必然会导致塔利班自认为做了很多努力,却没有得到外界认可,可能会引发或推动阿富汗塔利班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上世纪90年代自我孤立。如果这个情形真的发生,对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都是不利的。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