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王毅会见多瓦尔后,有印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透露,双方就多瓦尔访华推动边界问题谈判的事宜交换了意见。这位印度国家安全顾问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印边界问题印方特别代表,预计他在目前一些与边界争端相关的议题捋顺后立即起身访华。
目前,这个消息还未得到中印双方证实。
但如果属实,就会与王毅访印、印度新任“知华派”大使就任等形成一种接力效应,持续释放中印双方朝着关系改善相向而行的积极信号。
除了中印双边层面的这些信号,持续演进的俄乌冲突也让中印关系中更广阔的共识和公约数浮现出来,为中印关系回暖提供了契机。
这场冲突让印度社会真切感受到华盛顿的霸道做派。由于没有跟随美国谴责和制裁俄罗斯,华盛顿已经多次指责甚至威胁要制裁印度,还赤裸裸地要求印度不得进口俄罗斯的石油。
这些因素促使印度国内出现更多理性思考。比如《印度论坛报》最近就刊文称,“印中是时候修复两国关系了”,两国关系不能“受实控线事件的绑架”,决不能“忽视大局”。
3
怎么看王毅国委对印度的这场“快速访问”?
两国能够恢复这个层级的访问和会谈就是好的,成都世通研究院执行院长龙兴春告诉“补壹刀”说,这是中印双方边境冲突爆发两年多以来,中国官员对印度的最高级别访问。
中印双方此前都对这次访问保持了低调,这部分可能是出于访问存在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方搁置具体分歧扩大共识的务实态度。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告诉“补壹刀”,王毅外长在25日的访问中对中印关系的发展提出了3点思路,这既展现了中方的大国胸怀,是长期以来中国对印政策在新情况、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印度的善意提醒。
钱峰认为,尽管这次会面看起来没有达成什么具体成果,但中印双方高级别官员能展开会谈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积极信号,可以说是一次“破冰”。在新冠疫情未歇、边境对峙风波未平的时候中方外长应邀前往印度会谈,展现了我们希望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诚意,而印方也将其视为进一步稳定双边关系的难得机会。
对于印度来说,中国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印关系长期保持在低位徘徊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长期将中印边境摩擦与中印关系挂钩最后是在消耗印度的资源。
钱峰说,事实上中印两国在边境冲突爆发之前一直在地区重大问题上有良好合作,立场和看法都是相近相似的,而边境冲突爆发后,一些激进舆论甚嚣尘上,掩盖住了双方合作的机会,导致双方对对方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在印度民众看来,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得强大了,中国更咄咄逼人,中巴经济走廊加强了对印度的威胁,认为印度被中国霸凌了。而中国方面,也有声音放大了“印度全面倒向美国”的观点,认为随着中美关系紧张,印度已经全面反华,成为美国的马前卒,丧失外交独立性。
钱峰认为,因此这次俄乌冲突的发展让中印双方在地区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的共同之处更加清晰的展露出来。中印两国都反对靠制裁威胁来解决地区争端,在地区问题上保持中立立场,印度不跟随美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没有丧失。大目标上,可以也应该继续站在一起。
1988年时任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后,印方扭转了此前数十年将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捆绑的执念,同意与中方在寻求公平合理解决边界遗留问题的同时,积极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这也为后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代在发展,两国不能再走回头路。
龙兴春说,事实上我看到一些印度学者的评论,现在印度国内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霸道做法非常反感,美国现在动不动就威胁制裁,在印度80%石油靠进口,在德国等欧洲国家还没停止进口俄罗斯能源的前提下,美国却指责印度没有停止进口,美国自己制造冲突,却让新德里为之埋单。
现在能源价格上涨对印度影响已经很严重,老百姓生活成本上升,我们知道印度农业很脆弱,石油价格上涨带动机器成本增加,华盛顿丝毫不考虑印度的处境,不尊重印度的利益。而且在印美关系史上美国多次背叛印度,这次华盛顿的强硬作派再度引发印国内民意的强烈反弹。
龙兴春认为,印方应该看到,乌克兰的前车之鉴不远,大国怎么避免安全困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来一些问题和纠纷可以通过建设性方式解决,最后走到用对抗来解决的地步,冲突就会发生,大国应该有智慧去破解安全困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