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它的出现促使战场军事装备向隐身化方向发展。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隐身技术全面发展以来,隐身武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以美国为首的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制出各种类型的隐身飞机、潜艇,甚至舰艇、坦克也都层出不穷。
然而在众多隐身武器相继问世的今天,我们最为常见的导弹却似乎缺失了一席之地,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其实不然,虽然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但隐身导弹在隐身武器领域的重要性相当高。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2021年12月,美空军使用C-130J运输机在墨西哥湾上空将AGM-158隐身导弹(JASSM)从货舱投下发射并成功命中海上目标;同月,美国海军宣布要为P-8A反潜巡逻机加装LRASM隐身远程反舰导弹,这种飞机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实施抵近侦察的主力机型。
而据更早的俄罗斯《消息报》11月的报道,俄罗斯军方正在秘密研制一款非核小型高精度隐身导弹,它既没有武器编号,也没有官方命名,只有代号“产品506”,且过去从未出现在俄军方正式报告和讲话中,堪称俄国“最封闭”的武器计划之一。
隐身导弹为何受美俄青睐?
谁需要隐身?
飞行器想隐身需要满足四要素:外形、材料、红外辐射、弹道。
*通过对外形的设计,敌方雷达发出的雷达波可以被有效散射到其他方向上,使敌方接收不到,从而达到了隐身效果。例如世界上第一款完全以隐身技术设计的飞机F-117隐身攻击机,就是典型的多面体外形。
照此方法,传统导弹也能改变外形,做到隐身。首先是将弹头的头锥改成多面锥体,可以偏转雷达波,而且必须要“尖”。橄榄状弹头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是钝圆形弹头的千分之一。然后是弹体做成长方体形状的,尽量扁些,用倾斜的平板组合取代原先的正圆截面。使用大后掠弹翼、翼身融合、V型尾翼设计,能明显消除弹身、弹翼、平尾间存在的角反射效应。
[注:角反射效应是当雷达波束遇到角反射器时,角反射器每个表面的镜面反射使波束最后反转180°方向,向波来时的方向传播,而且在反射回去的时候,这些方向、相位相同的回波间信号相互增强,造成极强的回波信号]
*合适的外形设计能够将大部分雷达波散走,而吸波材料能把入射雷达波吸收,使其“有来无回”,最常见的是铁氧体涂覆材料。
*红外辐射。现代航空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大都温度很高,会产生很强的红外辐射,从而使敌方探察到。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降低发动机温度,如可采用红外辐射较低的涡扇发动机;提高燃油燃烧效率,减少发动机排烟,以减弱红外辐射;尾喷管处采用红外挡板遮挡和屏蔽红外辐射等措施。
*弹道设计。要想雷达看不见,放低姿态很关键。受地球曲率和地面/海面杂波的庇护,超低空突防始终是缩短雷达探测距离的有效方法。同时,路径规划、地形匹配这些手段也非常重要。
在导弹的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情况大不一样。
攻击战术目标的小型空地导弹,如反坦克导弹,一般体型都较小,而且被攻击的目标大都没有探测导弹来袭的能力,所以这类小型导弹也没有迫切的隐身需求。
而像空空导弹、地空导弹这样的类型,很多都能达到3马赫的飞行速度,并且要频繁承受高达几十g的过载,符合隐身要求的气动布局往往经不起这么折腾。而且,战斗机大多是通过截获导弹的主动雷达发出的信号或通过导弹尾焰产生的热辐射来判断自己是否被锁定。所以,隐身设计在防空导弹上用处不是很大。
[注:过载是指飞行器在高速飞行特别是在做各种高速、剧烈的机动动作时所承受的加速度。它的单位一般是用重力加速度g来表示。由于飞行员所能承受的过载是有生理上限的,一般战斗机机动时过载都不会超过9个g。]
对于弹道导弹来说,它们体型巨大,弹道很高,末端速度通常在10马赫以上,由此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烧蚀,是隐身材料的噩梦。并且它也有天敌——X波段预警雷达和OTH超视距雷达等。因此,速度就是弹道导弹再入段突防的关键。而红外诱饵,是提高弹道导弹生存力的主要途径,雷达隐身也没必要。
[注:雷达波长越长,探测精度就越低;波长越短,探测精度越高。X波段雷达波长在3厘米以下,且能够360度旋转侦察各个方向的目标,用于弹道导弹防御、测试、演习、训练,并协同观测太空碎片、航天飞机等的运动。但是较短的波长不能被地球曲面和电离层反射和绕射,在大气层内近乎直线传播且会直接穿透大气层,探测不到地平线以下的目标。等到探测到弹道导弹时,它已经距离很近了,预警时间过于仓促。
OTH超视距雷达很好地弥补了这个漏洞,其发射波长在10米到100米之间。其中又可以分为完全地波绕射和电离层和地面之间反复反射探测两者模式。靠电离层反复反射的模式,探测距离更远,发射功率也小。因此可以探测从1000公里到4000公里之外的地平线以下的目标。]
这样看来,有隐身刚需的,只有巡航导弹,这类导弹射程在数百到数千公里,高亚音速飞行居多,滞空时间较长,这意味着它们容易被拦截,而且对方也主要依靠雷达来探测其行踪,因此隐身性能十分关键,各国装备也确实证明如此。
最早研制隐身导弹的是?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军担心其巡航导弹被苏联先进的SA-10地空导弹击落,开始制订隐身巡航导弹的研制计划。
首先,在战斧巡航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具有隐身能力的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ALCM(Air-Launched Cruise Missile)和地面发射的巡航导弹GLCM(Ground-Launched Cruise Missile)。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BGM-109战斧巡航导弹基本型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部分隐身性能的AGM-109空射型巡航导弹。
海湾战争期间,从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发射的一枚BGM-109战斧地面攻击导弹。
其次,改进AGM-86A空射巡航导弹,研制具有隐身性能的AGM-86B。AGM-86A的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波音公司完成,也是美国空军装备使用的第三代战略空地巡航导弹。它是一种全天候、多用途巡航导弹,主要由B-52H型战略轰炸机携带并发射,能提高B-52H战略轰炸机的攻击有效性和战场生存能力。
1980年美军对其进行隐身改进,采用了低油耗涡轮风扇发动机以降低红外辐射,并在局部改进外形和在弹体周围使用吸波材料以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它能够超低空突防,使用地形匹配系统进行制导,射程超过2400公里。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超低空突防生存率很高,根据理论计算突防率可达90%。
以上两种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隐身导弹。
世界首款隐身导弹——AGM-129
随着苏联防空雷达系统和地空导弹的升级换代,依赖低空突防的AGM-86B被拦截的概率大大增加。为了应对这种弱点,8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新型的AGM-129 ACM(Advanced Cruise Missile)隐身巡航导弹。它是美国战略空军装备的第一种隐身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属于第四代战略空地导弹,最大射程可达3700公里,于1990年正式列装,只比F-117被正式公布晚了两年,后来由于冷战结束和国防经费削减,截至1993年最后一枚出厂,只生产了460枚。
与AGM-86B相比,AGM-129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采用了用独特的隐身气动外形设计、巧妙的翼身融合结构布局、大后掠翼、多面体的头锥设计,从而赋予了导弹良好的隐身性能;
二是弹体和翼面均采用吸收电磁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大幅度减小了导弹对雷达电磁波的反射;
三是采用耗油率低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和喷口主动有源冷却器等装置,可提高推力、增大射程,明显降低红外信号特征;
四是在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系统中使用激光雷达,使导弹可以在超低空以高亚音速进行地形跟踪和机动飞行,能够有效躲避雷达和地面防空体系,在任何地形条件下摧毁敌方坚固的地面工事,并且,精度大大提高。
然而,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的应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它的采购价过高,673.8万美元/枚(AGM-86B单价为157.4万美元)。美军最初计划是将其安装在B-1B轰炸机上,但因尺寸过大(长6.35米,重1.68吨),没有挂成,只能部署在B-52H轰炸机上。此外,AGM-129技术和设计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维护价格也过于昂贵,2007年便被早早封存,2012年全部退役。
美军现役主力——AGM-158
1986年,美军启动AGM-137 TSSAM(Tri-Service Standoff Attack Missile)三军防区外攻击导弹计划,目的是为美国三军生产一个系列的隐身导弹。由于预算和技术问题,项目于1994年取消,但是美军仍有防区外攻击武器的需求。于是,AGM-158 JASSM(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便应运而生。
这款新型空射巡航导弹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研发,并于2003年开始供应给美国空军,主要在敌防空区外远距离精确打击严密设防的指挥、控制、通信、防空、情报系统、发电厂、工业设施、交通要道、弹道导弹发射架以及舰船等高价值目标。
和AGM-129相比,AGM-158的体积和重量缩小了很多(长4.26米,宽0.55米,重1.023吨),略小于战斧式巡航导弹,但威力却不减,并且能整合到B1、B2、B52轰炸机以及F15、F16、F18等战斗机,实用性大大增强。此外,它的采购价也大大低于AGM-129,每枚只需126.6万美元(2021财年)。它的唯一短板是射程,只有370公里,难以应对日益扩展的防空范围。
于是,AGM-158的增程型——AGM-158B应运而生,也被称作JASSM-ER(Extended Range)。在JASSM的研发尚未完成前的2002年,美国就开启了JASSM-ER的项目。在整体外形设计和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效率更高的发动机、大油箱等新设计,它的最远射程达到了925公里。
有了这种导弹,飞机将不再需要进入防空系统的覆盖范围,可以在防区外发射,实现对纵深目标的攻击(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S-400防空导弹也只能覆盖半径400公里的范围)。2006年5月18日,JASSM-ER由B-1B挂载并实现首飞,在飞行约740千米后击中了一个固定地面目标,2014年正式进入美国军队服役。
在JASSM-ER的基础上,美国又于2018年启动了AGM-158D研发项目,又被称为JASSM-XR(Extreme Range),再次增加了极限射程,预计将达到1900公里,目标旨在打击俄罗斯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而不用靠近俄罗斯边境。
据美国空军智库米歇尔航天研究所近期的研究报告,美国空军到2025财年将拥有约6500枚AGM-158系列隐身导弹。
独特的海上反舰利器——LRASM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所谓的日益增长的海上威胁,在AGM-158B的基础之上,美国还开发了反舰型号,即AGM-158C,又被称为LRASM(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
开发LRASM有其特殊背景。
长期以来,美国海上军事力量远超各国,作战大都采用以航母为中心的舰艇编队打击方式,舰载机作战半径远大于反舰导弹,所以对反舰导弹特别是远程型的依赖度并不算高。在2000年决定中止改造战斧巡航导弹作为反舰武器后,美国当时的反舰武器仅有最大射程约300公里的鱼叉导弹,而“鱼叉”的整体技术框架是70年代末制定的,无法完美地整合入Mk-41垂直发射系统内使用,也无法承载更多新技术。
此外,美军对LRASM远程反舰导弹的重视也显示了地缘环境和美军理念变化。面对中国军力的快速发展,按空海一体战理念,美军认为,中国在第一岛链内海域将占据局部优势,具备对美国海空武器实施电子干扰、对GPS信号进行阻断与欺骗、对数据链切断等能力。已服役40多年的“鱼叉”无法满足未来作战需求,因此,美海军希望能研发一款减少甚至避免对外界信息保障系统的依赖、可以独立打击更远距离的反舰导弹。
[注:空海一体战是2009年五角大楼提出的,为保证战时能够顺利进入西太平洋和中东等地区,有效应对所谓的中国“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而提出的一体化作战构想,旨在整合美国海空军战力并联合亚太地区盟友,来共同遏制或击败潜在的区域性对手的海空联合作战的全新理论,2015年更名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LRASM项目于2009年启动,研制初期有两种方案:其一,以JASSM-ER为基础改良的亚音速隐身反舰导弹;其二,采用冲压发动机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美国选择了前者,本质在于B计划与美国海军的作战模式不匹配。
[注:为了使导弹在超音速的飞行状态下得到较远射程,就得配备巨大的冲压发动机和燃料舱,而美国海军是主要依靠航母舰载机作战,挂载能力有限,决定了导弹体积和重量不能过大。]
2013年,LRASM成功进行了首次空中和舰载试射。
2017年,美国空军正式宣布以8650万美元购买首批23枚的合同,并于2019年9月全部交付。
B-1B于2018年12月具备LRASM早期作战能力;F/A-18E/F在2019年12月具备LRASM早期作战能力。就在近期,美国宣布要将其整合到P-8A反潜巡逻机,目标是谁,路人皆知。而早在2019年3月,美澳就已经签署合同,规定向澳大利亚提供200枚及相关配套设施。
相比普通导弹,LRASM更加智能化,带有高精度的GPS导航系统,具备非常强大的自主搜索和自主决策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反舰导弹模式。通过双向数据交换,导弹平台的信息直接纳入美军的战区网络,双方的信息可互相交换。
发射后它会先在高空飞向目标,等到末端进入攻击模式时才降低高度进行掠海飞行。由于没有主动雷达,理论上LRASM不必发射任何电磁波信号即可锁定目标,大幅缩减了敌方的预警时间和范围。
俄罗斯,咬牙也要推进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研发第一款隐身巡航导弹——KH101,一开始就是作为美国AGM-129的对应项目,承担这一任务的彩虹设计局开发出部分新技术。
同时,俄罗斯考虑对KH-55进行改进论证。当时有两种方案:超音速和亚音速巡航导弹。后者成本更低,可大量装备形成饱和攻击能力,更适合俄军现状。于是,俄罗斯决定大力发展高精度亚音速巡航导弹。
[注:对标美国AGM-86巡航导弹,1971年,彩虹设计局开始研制KH-55(北约称其为AS-15)空射核巡航导弹;1976年,进行首次试射;1981年,开始批量生产;1984年服役。]
由于经济不振,最新型隐身巡航导弹KH-101研发推进困难。俄罗斯开始将发展重点转向费用更低、见效更快的KH-55导弹改进计划,在设计中运用了隐身技术。改进后的导弹被命名为Kh-555,于1999年进行了首次飞行实验,2004年装备图-95和图-160正式服役。
然而,出于美国空中拦截能力迅速增加的压力,俄罗斯选择咬牙推进KH101项目。2013年, KH-101最终于进入俄空军服役。
KH-101长7.45米,发射重量2.2-2.4吨,战斗部重400公斤,外界推测其射程至少达到2000公里。俄方则称其射程能达到5500公里,若此,俄图-95MS和图-160远程轰炸机可以在其国境附近对欧亚大陆和北美部分地区进行精确打击,从而弥补了因海外基地较少而难以提供战斗机护航的缺陷。
另外,它采用了独特的气动外形设计,弹体横截面不是传统的圆柱形,而是多边形,弹头采用多面椎体设计,弹翼和尾舵后掠角明显;采用雷达吸波涂层和吸波材料,因此具有出色的低雷达反射截面;装有用于修整飞行轨迹的光电系统和用于末端制导的电视制导系统,大大提升了打击精度。
与KH-55一样,KH-101也采用了弹出式外挂发动机,这样设计比较简便,不需要考虑复杂的弹体进气道;但是,外露的发动机增加了导弹的雷达横截面,同时也不利于控制红外强度,这与其标榜的高隐身性大相径庭。
相比之下,美国普遍采用了隐身性更好的半埋式进气道,导弹弹体除了弹翼和尾舵再无明显突出物,尾喷口也进行了隐身处理。这表明KH-101虽然在隐身外形设计上有了很大进步,还是不得不采用一些老设计来平衡研发技术和经费成本问题。
KH-101的另一型号KH-102,则配备了核弹头,成为隐身核巡航导弹,使俄空军的打击手段更加多元化。
2015年11月17日,KH-101首次亮相叙利亚战场,通过此次实战测试了其整体打击性能。同时,战略轰炸机远程奔袭,全程飞行11000公里,历经两次空中加油,通过了战场检验。
俄罗斯空军一架米格-31K携带的Kh-47M2导弹。
近年来,北约不断向俄罗斯后院渗透,压缩俄罗斯生存空间;美国在俄罗斯周边部署的各类防空反导系统数量明显增加;乌克兰准备接收北约战略轰炸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煽风点火。2021年12月12日的G7外长会上,英国外交大臣对俄立场强硬,呼吁各国紧密团结。美国总统拜登则表示,一旦进攻乌克兰,俄罗斯就将遭受到“毁灭性的经济惩罚”,并且美国还将在东欧盟国部署更多军队。
俄罗斯北方舰队在靠近北极地区的巴伦支海演习期间,核潜艇向靶场岸上训练目标发射巡航导弹。
1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由于北约“步步紧逼”,俄罗斯已经“退无可退”,如果西方继续如此,俄将以“军事技术措施”来回应。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反复将这种情况比作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为了应对美国威胁,俄罗斯计划打造不对称优势,在突破反导拦截方面,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发展高超音速导弹;二是隐身巡航导弹,“产品506”的研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目前,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产品506”正处于与机载武器系统集成的阶段,技术性能严格保密。如果这款非核隐身导弹研发成功,将显著提高其战略航空兵的作战能力,进而加重俄罗斯与美军对抗的筹码。
美国军事专家丹尼尔·戴维斯指出,尽管美军对俄军常规军力水平占据很大优势,但美军没有对俄开火的条件,因为俄罗斯拥有很多手段可以直接对美军报复。虽然美军不断地对俄实施军事威胁,甚至警告不惜对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但是美军始终没有确保自己不受损失的办法。从目前局势看,一大批新型导弹的列装也使美军不敢轻易冒险。
俄罗斯军事专家德米特里·博尔坚科夫表示,“产品506”项目的推进与图-160M的升级改造同步进行,潜在搭载平台可能是图-95MS或其升级型号,也不排除用于图-22M3M超音速轰炸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