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国家的历史上,有使用双体船的记录。双体船的最大特点是横向稳定性好,因此常被用来进行水上作业,如捕鱼等。
现代意义上的双体船——双体船舶平台,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和优势,不过,在科技推动下,它开始具有更多优点。比如,其机动灵活、速度较快,每个船体有独立螺旋桨;相同排水量前提下,可以获得比其他单体船更大的甲板面积。
半潜双体航母构想“浮出水面”
加拿大发明家克里德研发的SWATH双体船,有两个鱼雷型平底船体,像支柱一样撑起桥型甲板平台。这种布局的船舶,俄罗斯称之为半潜双体船。
近年来,俄罗斯提出了半潜双体航母构想。据俄罗斯克拉伊洛夫国家海军科学研究中心提出的方案,半潜双体航母的设计满载排水量比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中型航母的排水量要小,但在载机数量方面与后者几乎差不多。显然,这一构想的提出,旨在让同等排水量的航母获得更大甲板面积,搭载更多战机。
虽然是双体结构,外观上与传统航母有一定差异,但从构想的能力上讲,其功用与传统航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可搭载苏-33、米格-29K、米格-29KUB、卡-52K等战机外,它还可以部署无人机、导弹突击艇、舰载预警机和水陆两用飞机等。
舰载机可以像搭载在传统航母上那样遂行任务,还能在一定的恶劣天气和较差海况条件下起降。导弹突击艇从高度较低的下甲板离舰,还可以携带未使用的导弹返回母舰。对使用重型水陆两用飞机,半潜双体航母在设计上也有考虑,能通过计算、分析满足其起降条件,这使航母能在远离大陆情况下实施搜救、消防作业。此外,半潜双体航母还可使用“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和后送人员的救援潜艇。如此集群协同,能有效提升航母的战斗效能。
从建造半潜双体航母的条件上讲,俄罗斯相关技术与设施较为完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失去了重要的航母建造基地——黑海造船厂,但在北德文斯克等地的造船厂,仍保持着建造高水平潜艇的能力,这使建造半潜双体航母所需平底船体、支柱结构的生产条件相对完备。建造传统航母对造船台的要求较高,半潜双体航母的建造通过干船坞组装就可以实现,所需的主要结构部件包括连接桥结构可以在不同企业制造,然后运往组装地点。
从造价上讲,半潜双体航母相对经济实惠。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研制、建造费用高达130亿美元。俄罗斯在已有的科技、生产基础上设计、制造半潜双体航母,包括设计建造两个平底船体、连接桥结构、电动转向支柱系统、弹射器等,预估的单艘总造价不到前者的一半。而且,半潜双体航母还可通过部分采用民用方案,进一步降低研制费用。
从可行性上讲,研制半潜双体航母有一定实践基础。在航母研发历史上,曾有不少非常规设计,其中小水线面双体航母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英国皇家造船工程师学会提出了三体船的概念。俄罗斯也提出过建造三体小水线面航母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最后都束之高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方对这类设计心存疑虑——如果风浪过大,两个船体之间连接处所产生的巨大扭矩,会不会撕裂双体航母。事实上,虽然建造双体航母史无前例,但商用的双体船舶已在运行。Pieter Schelte号是瑞典一家公司运营的通用海上平台,作为世界上当前最大的双体船,它的长度达382米、宽124米,“块头”已经超过俄罗斯设计的半潜双体航母。而且,该公司目前正在建造“块头”更大的双体船。商业领域的这种运用,无疑给研制半潜双体航母提供了底气。
总之,事实胜于雄辩。半潜双体航母能否走下图纸?在海战场上表现如何?还需要更多国家在这方面投入时间、资金,进行更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