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30周年,对这一重大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汲取深刻教训,对加强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乃至全人类解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各种观点杂陈纷争。“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军备竞赛拖垮说”“外部因素决定说”等等,各种不同的研究观点试图向世人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历史教训?
库叔整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以飨读者。
文|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丁贵梓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部分内容授权整理自《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李慎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991年12月25日晚7时,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辞去苏联总统的命令,然后在办公室面对苏联几家电视台的直播镜头,向全国发表辞职讲话。就在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的时候,克里姆林宫总统府圆屋顶上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标志着苏联从世界政治地图上的消失。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基辅一军事学校的士兵将列宁纪念馆中的戈尔巴乔夫肖像摘下。图|新华社发
苏联和苏共如大山般地倒塌了,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正如以上所述,各种观点杂陈纷争。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对苏联剧变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托邦说”“病态早产说”“经济没有搞好说”“军备竞赛说”“民族矛盾说”等等逐渐在我国媒体上消退。但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说”的观点,却仍有相当的影响。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研究”课题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探讨,大家逐渐达成共识: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
1
错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与具体管理体制机制,不能不加分析地把它们都笼统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或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全盘肯定或否定。
2006年2月23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民众游行,庆祝祖国保卫者日。图|新华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与具体管理体制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着根本性的界限,属于不同概念范畴。
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是管方向的、定性的,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国体;而具体管理体制机制是在方向确定后实现这一方向的具体办法,是解决“如何为、怎么为”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政体,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一整套符合俄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说到底,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最终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真正的苏联共产党人,对列宁开创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应该也只能是坚持、巩固和不断完善、发展。同时,对这个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所体现的具体形式,即运行体制,则应以国情的不断变化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改革。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体现这些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并不断变化着的具体管理体制机制,基本上是符合苏联国情的。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建设还没有经验,加上斯大林某些理论观点和个人作风等种种原因,苏维埃政权的具体体制、运行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二战结束和战后恢复重建任务完成后,没有及时对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法制不健全,甚至出现个人迷信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这决不是其根本原因和结果必然,更不是直接原因。
我们决不能从随着形势发展变化需要对苏联具体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中,得出对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全盘否定的结论;更不能将具体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不加分析地归结为基本制度的问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甚至得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结论。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经过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阶段的体制变化和差异也极大。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苏联社会主义或斯大林体制的观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
斯大林时期,苏联共产党所建立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机制虽有一些弊端,但总体上是符合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所面临的世情和国情的,适应了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包围的情势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对国家人民的正确领导,使得苏联取得了工业化、卫国战争和战后重建等伟大胜利,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随着二战胜利和战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完成,这个体制总体上就无法进一步适应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其弊端也就日益显现,这就需要对其及时进行调整或改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就采取了科学分析的态度,并开始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包括经济政治体制的探索。
而苏联在战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却没有及时对其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笔者个人认为,斯大林本人有认识不足之责任,同时也有晚年多病、体力不支这一重要的原因。
赫鲁晓夫领导集团上台后,试图对此进行改革,不可否认,他们也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问题在于,随着条件的变化,赫鲁晓夫领导集团没有及时和正确地领导改革,反而将改革的基本方向逐渐演变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否定。这就为日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开掘了第一锄,也可称之为关键性的第一锄。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领导集团打着改革的招牌,本质上改旗易帜,全面背叛马克思主义,实质上走上了资本主义的不归之路,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
如果无视从赫鲁晓夫以来,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的苏共领导集团所犯的错误,而将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在历史上根本站不住脚的。
2
错在“斯大林模式”?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则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事生产的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005年5月9日,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乌克兰老战士举着斯大林的画像参加在基辅举行的游行。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