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确山,松柏苍翠,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6月16日,年逾九旬的新四军老兵臧海龙颤巍巍的手抚过纪念碑上深刻的弹痕,声音哽咽:“就在这里,三百多名战友用血肉挡住敌人,让乡亲们撤进山里。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没有一个人后退……”纪念碑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们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的硝烟扑面而来,将那段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悲壮定格在每个人心头。这是河南省确山县人武部“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最撼动人心的一幕——让历史带着弹痕的温度,直接叩击新时代民兵的灵魂。
确山大地,红色血脉奔涌不息。这片被誉为“中原抗战摇篮”的热土,深嵌着47处革命遗址,其中5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的沉稳砖墙,竹沟革命纪念馆内泛黄的电文,无不诉说着烽火年代的光荣与牺牲。面对如此丰厚的“精神富矿”,确山县人武部近年来联合文旅、党史部门,系统梳理整合散落的红色“珍珠”,精心串起5条红色研学路线,打造覆盖全县的20余处重点教学点,编织出一张立体鲜活的红色教育网络。
在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庭院中,民兵党员们面对党旗,誓言铮铮,回声激荡;在庄重的烈士墓前,他们俯身献上白菊,细拭碑尘。肃穆的仪式并非终点,人武部更点燃民兵的主动热情:红色知识竞赛中争相抢答的激烈,诵读红色经典时字句千钧的投入,红色影片展映后眼含热泪的沉思……历史不再静默于展柜,它以多元形式汇入血脉,化为“从哪里来”的清晰路标和“向何处去”的坚定志向。
教育之深入,在于心灵的对话。当参战老兵走进民兵训练基地,用朴实语言重现战壕里的生死相托;当革命后代讲述父辈家书背后的诀别与信念,那些教科书上的名词瞬间化为身边可触可感的生命故事。训练基地营区内,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与“竹沟精神”主题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历史触手可及;线上,“红色云展馆”则打破时空壁垒,使确山的烽火岁月随时照亮民兵的手机屏幕。记忆的传递,就这样在面对面与屏对屏的交织中,构筑起新时代民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思想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