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当前位置:军事 > 正文

红色血脉铸忠魂——确山县人武部深挖驻地红色资源开展民兵教育

六月的确山,松柏苍翠,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6月16日,年逾九旬的新四军老兵臧海龙颤巍巍的手抚过纪念碑上深刻的弹痕,声音哽咽:“就在这里,三百多名战友用血肉挡住敌人,让乡亲们撤进山里。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没有一个人后退……”纪念碑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们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的硝烟扑面而来,将那段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悲壮定格在每个人心头。这是河南省确山县人武部“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最撼动人心的一幕——让历史带着弹痕的温度,直接叩击新时代民兵的灵魂。

确山大地,红色血脉奔涌不息。这片被誉为“中原抗战摇篮”的热土,深嵌着47处革命遗址,其中5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的沉稳砖墙,竹沟革命纪念馆内泛黄的电文,无不诉说着烽火年代的光荣与牺牲。面对如此丰厚的“精神富矿”,确山县人武部近年来联合文旅、党史部门,系统梳理整合散落的红色“珍珠”,精心串起5条红色研学路线,打造覆盖全县的20余处重点教学点,编织出一张立体鲜活的红色教育网络。

在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庭院中,民兵党员们面对党旗,誓言铮铮,回声激荡;在庄重的烈士墓前,他们俯身献上白菊,细拭碑尘。肃穆的仪式并非终点,人武部更点燃民兵的主动热情:红色知识竞赛中争相抢答的激烈,诵读红色经典时字句千钧的投入,红色影片展映后眼含热泪的沉思……历史不再静默于展柜,它以多元形式汇入血脉,化为“从哪里来”的清晰路标和“向何处去”的坚定志向。

教育之深入,在于心灵的对话。当参战老兵走进民兵训练基地,用朴实语言重现战壕里的生死相托;当革命后代讲述父辈家书背后的诀别与信念,那些教科书上的名词瞬间化为身边可触可感的生命故事。训练基地营区内,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与“竹沟精神”主题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历史触手可及;线上,“红色云展馆”则打破时空壁垒,使确山的烽火岁月随时照亮民兵的手机屏幕。记忆的传递,就这样在面对面与屏对屏的交织中,构筑起新时代民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思想长城。

如何让红色历史真正“活”起来?确山民兵给出了充满创造力的答案——他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竹沟风云》在全县巡演时场场爆满。舞台上,“革命者”的呐喊与牺牲,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科技赋能:戴上VR设备,民兵瞬间“穿越”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枪炮声在耳畔呼啸,战友在身边倒下……身临其境的震撼,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为灵魂深处的惊雷,使“珍惜”二字重若千钧。

针对部分民兵对历史感知模糊的难点,人武部将课堂搬到历史现场。在竹沟镇,民兵们通过沉浸式“情景再现”,亲历根据地创建的筚路蓝缕;双河镇的民兵则创演红色小品《烽火岁月》,用乡音演绎不朽精神;留庄镇训练间隙的“战地故事会”上,民兵们围坐复原“李湾村伏击战”的战术细节,讨论声与昔日的冲锋号隐隐相和。当教育深植于乡土肌理,以民兵熟悉的方式娓娓道来,红色基因便如春风化雨,自然融入心田。

红色沃土育精兵,精神伟力化于行。主题教育激发的澎湃热情,最终在训练场与任务一线淬炼成钢。在近期民兵应急分队综合演练现场,指令划破长空,队员们行动迅疾如风,救援、警戒、处置,动作精准利落,展现出过硬的战斗素养和昂扬风貌。演练结束,硝烟未散,民兵骨干李阳抹去额角汗水,话语铿锵:“站在先辈血染的土地上训练,每一滴汗水都更有分量。练强本领,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民兵的‘战场’!”

确山县人武部深挖红色富矿的探索深刻印证:当历史被虔诚铭记,其精神便能在新时代胸膛内重新跳动。那些陵园中的深深鞠躬、VR体验时的震撼眼神、演练场上的奋力冲刺,共同熔铸着新时代民兵的灵魂——他们从血与火的历史深处汲取无尽力量,将忠魂注入每一次守护的誓言与行动,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壮阔征程中,不断书写着强军兴武的崭新篇章。

作者:李峰、杨林、贾明浩

(责任编辑:傅鑫)

热图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