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6月5日表示,俄罗斯战机在6月1日遭乌克兰袭击时受损,但没有被摧毁,它们将得到修复。乌克兰在俄乌第二轮直接谈判前夕,向俄罗斯境内多处空军基地发动了俄乌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据乌方声称,这次袭击摧毁了包括图95、图22-M3战略轰炸机、A-50预警机等多架俄罗斯战机,给俄罗斯造成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点评: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分布式部署”“AI自主蜂群”等新战术战法纷纷涌现,不断推动战争形态发生改变。此次乌克兰以低成本无人机集群发动“蛛网行动”(亦称“蜘蛛网行动”),深入俄罗斯腹地突袭基地机群,将战场响应时间推入到“秒杀时代”,并推动战争成本曲线从“指数增长”转向“对数衰减”,将军事对抗从“实力博弈”变为“精密算计”,也使得话语权争夺成为新型战略武器,将胜负判定标准从“领土控制”转向“叙事主导”,折射出未来战争形态演变的发展趋势。
卫星拍摄被乌克兰袭击后的俄轰炸机基地。
战术创新可以低成本实现高价值目标
在此次突袭行动中,乌克兰使用的是改装过的消费级FPV无人机,单架成本仅500-1200美元,通过采用军民技术深度融合手段,将开源软件(如ArduPilot)、商用传感器(如Raspberry Pi摄像头)和民用通信频段(如LoRa)深度融合,构建“低成本技术融合链”,将单套系统的研发成本压缩在5万美元以内,实现了战争从“力量碾压”到“成本碾压”的逻辑重构。
尽管与俄罗斯相比,乌克兰在整体军力上处于弱势地位,但通过战术创新仍获得了令人惊讶的战果。在空袭行动中,乌克兰采用了“分布式发射节点+AI路径规划”模式,形成无人机群动态攻击波次:首轮50架次实施电磁压制,利用干扰机瘫痪俄罗斯S-400的火控雷达;次轮150架次以50米高度贴地飞行,规避雷达扫描,使地面杂波抑制算法失效;末轮100架次采用“诱饵-攻击”组合,释放温度达1200℃的热诱弹,掩护高价值目标突防,将“无人机蜂群战术”运用推到了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