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1日发布关于军火出口的年度报告,美国不出意外地在2019年—2023年稳居全世界武器出口国榜首,乌克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武器进口量也猛增,俄罗斯则丢掉了大笔武器订单。这些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不少媒体注意到该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部分:中国武器出口在2019年—2023年比前5年下降了5.3%,延续了之前出口额持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武器出口相比前五年下降了7.8%;此外,中国武器进口在2019年—2023年比前5年下降44%。某些媒体渲染称,中国武器出口近年来持续下降,是因为质量差和表现不稳定的结果。
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就宣称,西方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武器出口下降,与中国武器质量不达标有关。印度退役将领帕莱普拉维尚卡尔去年12月在印度媒体刊文批评,中国出售给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缅甸的武器,多次被曝质量差。
笔者注意到,印度和西方媒体乐于炮制“中国武器质量不行”的传闻。例如印度亚洲国际闻社就宣称,中国武器出口增加是依靠比竞争对手的产品便宜而实现的,但这会导致其他问题,例如中国武器出现故障时需要付出额外成本。此外,“中国军事装备缺乏技术兼容性,可能会导致特别昂贵的成本。”报道还挑刺说,“中国制造的武器不仅技术低劣,而且还未经过战场测试。”至于具体案例,该报道宣称,缅甸抱怨中国喷气式飞机的雷达精度低;尼日利亚进口的歼-7战斗机被停飞,巴基斯坦海军获得的中国造军舰也存在质量问题等等。
问题是,这些报道可靠性到底有多少?笔者注意到,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承认,有关中国的武器进出口数目缺乏官方统计数据,只能靠粗略估算——其可信度首先就大打折扣。其次,从该报告数据看,中国武器出口份额只是略微变化,从5.9%调整为5.8%,熟悉市场数据的人都懂,这其实就是正常波动。不然以色列同期的武器出口从3.1%下降到2.4%,降幅高达25%,按照这个逻辑,难不成还得说以色列武器质量烂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