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以守势的原则煞费苦心地建立马奇诺防线;而根据这个守势思想,当时法国坦克将防护力摆在第一,机动力则可无限制地牺牲。孰料德军的机械化劲旅根本不从马奇诺正面进攻,反而从法军意想不到、防备薄弱的阿登森林突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人检讨先前惨败的教训,认为过份偏执于守势是个绝对的错误,而如果要采取攻势,则坦克的机动力必须放在第一,如此就得减轻装甲的重量;此外,法军悲观地认为无论坦克装甲厚度如何地增加,总会被更新的反装甲武器轻易击穿。因此,往后法国陆军使用的数种坦克如AMX-13、AMX-30等,都是将机动力放在第一优先、牺牲装甲厚度的轻型坦克。
8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大幅进步,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如德国豹2、美国M1主战坦克都能有效兼顾火力、机动力与防护力,不必再做痛苦的抉择:火力方面,使用大口径主炮与先进的射控系统;防护能力方面,使用高科技的复合装甲,防护效能远高于相同厚度的传统钢质装甲;虽然火炮与装甲的提升会使重量大幅增加,但是配备大功率发动机与优良的悬吊系统后,仍能拥有极出色的机动能力。此外,近年来单兵反坦克武器在战场上日渐普遍,也使AMX-30这类“薄皮”坦克面临几乎无法生存的窘境。
法国陆军接替AMX-30的新一代坦克研发计划始于70年代末期,法国决定自立发展新一代的坦克,由GIAT集团负责研发,基本设计在1985年定案,1986年1月正式命名为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勒克莱尔的第一辆原型车在1989年年底推出,于1990年在圣多利举行的欧洲陆军展中首度亮相。法国总共制造了6辆勒克莱尔原型车进行各项测试,而16辆预量产型则从1991年9月起陆续出厂。与豹2、M1相同,勒克莱尔也是一款能同时在火力、机动力与防护力都有出色表现的第一流先进主战坦克,其思想较AMX-30的时代可说是截然不同,当然这是拜科技大幅进步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