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后,中国航天部二院四部进行了新一代固体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级2米直径和三级1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的模样研制,二院四部还提出了第三级并联仪器舱的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导弹射程满足远程潜射导弹的指标。以此为基础,中国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历次相关会议确定新型固体弹道导弹是一种远程导弹。与此同时,二院还进行了陆基机动性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论证。1983年,液体的东风-22导弹发展顺利,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而中国同期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也进展顺利。由于当时中国处于“七五”计划期间,军费削减,同时提出“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这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因此东风-22基本处于下马状态。
建造历程
1984年1月,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此后航天部组织对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的联合论证,确定了 “陆海兼顾,技术共用” 的原则,并提出了 “大直径,基本型和系列化”的方针。1986年5月航天部决定启动远程固体导弹的研制,将陆基型命名为东风三十一号,海基型命名为巨浪二号,同年根据调整的分工,东风三十一号和巨浪二号的研制工作由航天部二院转给航天部一院,而二院则负责巨浪-1导弹的研制定型和东风-21弹道导弹的增程工作。与此同时,航天部还确定发展同一系列后续的洲际导弹东风-41。
东风-31导弹根据最初的计划将是一种2米直径的固体弹道导弹,射程远达8000千米,设计目标主要是接替东风-4液体远程导弹执行打击莫斯科的任务,并对关岛等地进行威慑,计划在2000年前后完成研制交付部队使用。可以更灵活的进行部署,而不是像4000多千米射程的东风-4导弹那样捉襟见肘,同时它也拥有更强的发展潜力,满足在基本型基础上发展出东风-41导弹的需求,也为研制巨浪-2导弹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