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掌握核垄断地位的世界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核潜艇上需要携带装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二次核打击能力。1956年,时任中国副总理的聂荣臻向中国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1950年代中期,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织少数科技人员进行了固体推进剂和火箭发动机的探究;1958年,在中央成立了导弹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但是后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无暇顾及潜地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5年,中国中央专委做出了在自行研制液体导弹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固体导弹的发展计划和逐步实现导弹系列化的决定,基于当时薄弱的固体弹道导弹基础,最初计划研制一种射程数百千米的单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但综合实际威胁等因素,最终调整为二级固体弹道导弹。1967年3月,中国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研制中程二级潜射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任务,导弹最初命名“巨龙一号”,后正式命名为“巨浪一号”导弹,以此同时也开始考虑论证下一代导弹。1970年代,随着巨浪-1导弹研制的顺利进行,移动式液体远程弹道导弹东风-22(DF-22)导弹正式立项研制。
1976年,中国中央军委又批准了新一代固体弹道导弹的计划,对其性能指标如射程是中程还是远程并未定义,因为根据当时美苏法的发展路线图,应该进一步发展射程较远的中程导弹,一步步过渡到远程导弹,然而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充裕的资源,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升级核潜艇,根据实际情况,最稳妥也是最省钱的方案,还是研制一种陆海通用的体积质量更大的导弹。
1978年底,东风-22导弹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202工程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