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背景
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对于美国大洋制海权的威胁急剧降低,但是地区性冲突却与日剧增。美国的新威胁中国海军仍处在建设期,仍然没有与之全面抗衡的能力。因此,美国海军的战略方针从冷战的大洋海战,逐渐演变成对陆地上的武力投送,以应付纷纷扰扰的地区性冲突。
1992年9月,美国海军司令、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共同颁布“由海向陆”(From the Sea)的战略白皮书,内容明显针对对沿岸目标投送武力、控制沿海以及内陆通往海洋战略要道,对地面投送武力为考虑,包括强化海军舰队与陆战队的协同作业、建立海上远征部队(Naval Expeditionary Forces)与陆军和空军联合作战等等,大幅修改了冷战时代在大洋上反潜与争夺制海权的政策。随后在1992年10月,美国海军进一步提出“21世纪驱逐舰技术研究”,其概念随后被纳入到美国海军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框架之中,即“21世纪水面作战”(Surface Combatant of 21th Centry,SC-21)。
1994年9月,美国海军提出“前沿—由海向陆”(Forward-from the Sea,FFTS),首度将近岸作战、支援对地攻击纳为海军主要任务之一,具体要求舰队能对深入陆地100海里(185公里)的地面部队实施支援(这个距离成为日后AGS先进舰炮系统的射程依据),并提出“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等新概念。
除了航空母舰、海军陆战队外,以往美国海军投送武力至陆上的重要武器就是不死老兵──依阿华级战列舰(Iowa Class)。但是这批巨炮军舰已经于90年代永久除役。因此,确立对陆地投送武力的未来新方针之后,美国海军开始规划对地投送武力的新型水面舰艇。
建造历程
2007年11月12日,美国海军给BIW厂一纸1.42亿美元的合约,继续进行首批DDG-1000的设计建造工作,而诺格集团也在13日获得一纸9000万美元的合约来完善建造计划与备料。
在2008年2月14日,美国海军与BIW签署首舰朱姆沃尔特号(DDG-1000)的建造合约,价值14亿美元。
在2009年2月11日,美国官方宣布DDG-1000计划进入全速生产,而首舰朱姆沃尔特号也正式展开建造(依照2008年7月的规划,朱姆沃尔特号应在该年10月就开始建造)。
2010年3月,朱姆沃尔特级的二号舰迈克尔·蒙苏尔号(USS Michael Monsoor DDG-1001)展开相关建造工作(依照2008年7月的规划,DDG-1001应在该年2009年9月开始建造)。2011年7月26日,美国海军与BIW达成关于DDG-1000二、三号舰(DDG-1001、1002)合约的协议,并在9月15号正式签署两舰的建造合约,价值18亿美元,后续还有超过20亿美元的合约等待签署。
在2011年10月22日,通用BIW厂一个已经造好的朱姆沃尔特号前部大型船段完成了移动工作(这是该厂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一次船段移动工作),将这个船段从原本的超大型舰体(Ultra Hull)组装设施移到BIW厂内三个总装线之中最大的一个,移动距离约900英尺(274m)。这个舰首船段长180英尺(54.86m),宽60英尺(18.3m),重量4000吨, 其上将承载AGS先进舰炮系统。在2011年11月17日,BIW厂为朱姆沃尔特号举行一个私下的安放龙骨仪式,开始将各船段结合。
2012年4月4日,BIW厂为朱姆沃尔特级三号舰(DDG-1002)举行开工建造仪式。此时,首舰朱姆沃尔特号的舰体建造进度已达65%,二号舰麦可.蒙索号建造进度约为25%。在2013年5月23日,二号舰麦可·蒙索号举行厂方的安放龙骨仪式,开始将各船段结合。 依照现规划,朱姆沃尔特号会在2014财年交付美国海军,麦可.蒙索号在2016财年交付,而DDG-1002则在2018财年交付。在2012财年内,三艘朱姆沃尔特级的舰体建造资金都已经完全到位,政府供应项目(舰上装备)则继续下拨。
2013年10月28日,首舰朱姆沃尔特号在马里兰州巴斯钢铁造船厂下水。
2015年12月7日开始海试。
2016年5月6日,美国海军官员透露,DDG1000已经开始“验收试验”,以评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它所搭载的许多技术,包括导航、推进、辅助系统、防火与损失控制能力。
2018年2月,二号舰迈克尔·蒙苏尔号在美国东海岸顺利完成了美国海军的验收试验。
服役历程
2016年10月15日,朱姆沃尔特级首舰“朱姆沃尔特”号正式服役。
2019年1月26日,美国海军在西部城市圣迭戈为“迈克尔·蒙苏尔”号驱逐舰举行服役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