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巨浪-2弹道导弹正式开始研制,基于陆海兼顾的设计原则,巨浪-2导弹和东风-31导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陆基东风-31导弹研制难度较低,对它的需求也更迫切,研制的优先级也更高。中国初次尝试开发固体战略导弹,期间难题林立,诸如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剂合成,弹锥复合材料制造,大型特种拖车制造等均属严峻挑战,其中高性能推进剂合成就发生过事故。
1999年8月2日,东风-31导弹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获得成功。199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仪式上东风-31导弹首次出现。东风-31导弹部分性能并不能充分满足作战需求,例如射程便介于通常意义上的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之间,打击范围相对有限,并不能真正成为核打击的主力,导致装备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于是改进型的东风-31导弹A型(内部代号:东风-31甲,北约代号:CSS-10 Mod 2)很快正式立项。东风-31导弹A型总体而言其研制过程比较顺利,尽管由于某系统设计上的一个小缺陷导致首次飞行试验失败,但随后的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2002年11月22日,东风-31导弹A型首次发射成功。2006年9月,东风-31导弹A型从陕西五寨发射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试验成功,定型装备部队,新一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服役历程
2007年7月,中国展出了东风-31弹道系列导弹的模型。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12枚东风-31导弹A型及发射车组成的战略导弹车队作为压轴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2012年8月30日,东风-31导弹A型从中国陕西某地的太空和导弹测试中心进行了发射,射向西部某地。
2014年1月,中国解放军报首次公布了一组中国东风-31导弹在野外进行作训部署的照片。
2015年9月3日,东风-31导弹A型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再度亮相。
2017年7月30日,中国在内蒙古的朱日河基地进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东风-31系列导弹再次展出。
东风-31导弹约部署有10-12枚,东风-31A型导弹约有3个旅36枚,中国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完全依靠公路机动型的东风-31导弹系列。